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番禺500年跷色艺术成绝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3日10:11 广州日报大洋网
跷色后继无人濒临失传,令员岗村老艺人心急如焚。谭庆驹摄
  本报讯(记者倪明通讯员潘志超) 仅一根香烟粗的色梗却能承受20公斤的重量,这是员岗跷色特有的绝活,可惜这种番禺最早的民间飘色艺术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危险,令员岗村老艺人心急如焚。

  从明代起就已传入番禺

  据番禺镇村志记载,番禺的民间飘色艺术最早源于南村镇员岗村崔氏族人,从明代起由江西传入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员岗跷色内容大致与沙湾飘色相同,最大的区别是“屏”与“跷”分开,各成一体。跷色“色梗”非常精巧,最小的直径仅6毫米,并且不凭借“屏”的协助而直接从台面(上有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布景,借以遮盖“色梗”)伸出来完成“跷”的造型,故飘色艺人有“沙湾飘色手上出铁,员岗跷色台上出铁”之说。

  据员岗村90岁的老人崔耀回忆:员岗跷色传统有72板,每一板都取材于戏曲、小说、民间故事、古代神话,如“貂蝉拜月”、“苏武牧羊”、“刘邦斩白蛇”等。每板有一个长方形柜台,柜台上安置一张座椅,坐着一位男童,叫做“屏”,对面安置一张小几台,台上饰以花瓶,上安配色梗,顶上面站着一个小女孩,叫做“跷”。一“跷”一“屏”各穿戏服,扮成某种故事、传说中人物,由4人抬着柜台巡游街道,叫作“出色”。

  1981年最后一次表演

  1981年,员岗村在市桥举行过一次盛大的跷色表演,表演10多个板,附近村民甚至广州市民都闻讯而来,一睹其魅力和风采,十分热闹。员岗村支书崔锦伟告诉记者:“1981年以后,村里没有经济力量进行跷色表演,现在要重新恢复跷色,恐怕要投入50万元。”

  那么,村里还有没有懂得制作跷色的老艺人呢?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员岗村腾蛟坊一个小巷里找到65岁的老人崔铨开,他现在是村里仅有懂得制作色梗的老人。而崔铨开老人的3个孩子都没学这门手艺。20多年来,随着村里一些跷色老艺人纷纷去世,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眼看要失传了。

  专家点评

  民间艺术要吸收新科技

  员岗跷色为何日渐式微?番禺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梁谋指出,员岗跷色式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跷色本身不注重创新,缺乏生命力。反观沙湾飘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包括激光、电子手段)进行创新,品种更丰富多彩(已发展到100多个板),成为当地响当当的一张文化品牌。(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