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三千亩湿地旁开建公路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5日00:09 新京报 |
未经北京市规划委合法审批从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估”顺义区杨镇湿地办工作人员称,他们已开筑了河沟对湿地予以保护 “杨镇苇塘湿地”有北京地区难得一见的壮美景观,大片的芦苇、树木和农田,有100多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紧贴着“杨镇湿地”(树左方)的穆燕公路路基已基本铺设完毕,预计年底完工前言 京郊顺义区杨镇,有块被列入北京市湿地保护名录的“杨镇苇塘湿地”。 2001年秋天,在当时的海淀区人大代表李小溪以及媒体和其他各方人士的努力下,在这块湿地上建高尔夫球场和娱乐城的规划未能得以施工,有关方面曾表示要把这块湿地规划成湿地公园。 2002年,北京启动湿地保护十年规划,根据这个规划,2010年以前北京将投资3.36亿元建设12个湿地保护区,进行湿地多样性保护及栖息地恢复工程,“杨镇苇塘湿地”位列12个保护区中。 2004年3月,一条未经过“环评”可能对湿地保护造成危害的穆燕公路正紧贴着“杨镇湿地”修建。 “京郊曾有苇塘3万亩,但现在仅存杨镇苇塘这最后一片湿地了。”多年来一直为北京环境问题奔波呼号的空军指挥学院退休教师李小溪无奈地告诉记者。 3月18日,李小溪突然接到北京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侯宝昆的电话。“你还关心那块湿地吗?你们当年的努力白费了,这块湿地旁边正修路呢。”李小溪说,侯宝昆的“直截了当”让她的心“一下子就揪住了”。 “京郊仅有的荒野型湿地” 李小溪告诉记者,在记忆里“杨镇苇塘湿地”有北京地区难得一见的壮美景观,大片的芦苇、树木和农田,有数十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还有各种昆虫、小动物,“听当地老乡说,每到春天还常有天鹅光顾”。 北京市林业局的资料里记录了这么一组数据:杨镇苇塘湿地水面最大时一度达到过9000亩的面积,现仅剩3000亩。而湿地面积最大时,鸟类有160多种,芦苇等湿地植物也有惊人的近100种。 记者看到了一份首师大生物系“杨镇苇塘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课题组2002年对该处湿地的调查显示,这片湿地中,除了常年生有百余种植物外,鸟类约有150种之多,占北京市鸟类记录近一半,可算是北京境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课题组在当年秋季某日的一天内就记录到绿头鸭1500只,斑嘴鸭200多只。 该课题组表示,20多年来北京的湿地不断消失的背景下,杨镇苇塘湿地成为“北京近郊绝无仅有的一处半荒野型湿地”。首师大生物系还和杨镇一中、牛栏山一中在此创办了“北京湿地学校”,希望使这块美丽的地方成为社会公众的环境教育基地,成为大中学生的校外课堂。 “公路最窄处仅距湿地2.8米” 在得知杨镇苇塘湿地旁开建公路消息的两天后,李小溪带着另一名环保专家赶到顺义杨镇,见到了已经打好路基的穆燕公路。为力求准确掌握公路据湿地的距离,李小溪专门带上了皮尺。 李小溪告诉记者,她亲眼目睹了该公路从湿地的规划区内穿过,把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湿地规划区域分割开,有约200米的公路紧贴湿地修建,最窄处公路距离湿地只有2.8米。 回到北京后,李小溪马上将看到的湿地现状写成文字,递给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先生,希望梁先生能一同出力保护这片湿地。梁先生在核实这一消息之后,马上将这些情况写成建议提交全国政协,提请有关部门尽快查明并予以制止。 公路将对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这条公路的建设到底对湿地有什么影响?记者询问了多方人士。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郭耕表示,在一块湿地旁建造的人工设施(包括道路)的数量、面积及其与湿地的距离等,都有严格的标准规定。 郭耕告诉记者,有些人可能认为不动湿地本身,就不会对它有影响,但实际上其衍替过程已受到干预和改变,这常可从在其中生长、栖息的动植物的变化中看出。这些改变,会进而影响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的改变。 林业部门的一位湿地专家给记者列出了三条危害。首先,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喧闹的人群引发的噪音和夜间的光污染将打破该地区的宁静,使湿地中现存的上百种鸟类无法栖息生存;其次,公路车辆和人群带来的空气污染和对水源的截流对湿地将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水质将日趋恶化,水面将日益萎缩,自我调节的功能将基本丧失,湿地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将逐渐消亡;第三,公路建成后,湿地的综合功能将逐渐消失,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将造成不利影响,而作为北京平原地区仅存的最后一块天然芦苇沼泽类型湿地,它的自生自灭将对整个北京的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现状堪忧的湿地 3月22日,记者来到了杨镇苇塘湿地。登上一条长长的土堤,记者看到的只是一块块干枯的土地,想象中的大片芦苇并不存在,只有一条条河沟蜿蜒在湿地的周围。 随行的杨镇湿地办工作人员刘宗山说,这些河沟是这些天刚刚开工挖掘的,目的是为了想增加湿地的水量以及防止“有人钻进湿地打扰鸟类。”当记者问及为何不见大片水面时,刘宗山的手指向了远处。 记者走近后,看到了几块形似鱼塘的水面,面积较小,但来这里栖息的小鸟却着实不少,鱼塘的上空正盘旋着几十只海鸥在觅食,另外一些水鸟停留在水中央。 远处的树枝上还有一只鹰正在“窥探”我们,但可能是太警惕了,只要我们一靠近,它就会马上飞向远处。刘宗山指着湿地中央的一块土坡说,他们打算在那里建成一个鸟岛,在远处设一个观鸟台,让人们可以在不打扰小鸟的情况下观察它们。 在土堤的西面,记者碰上了一群当地的老人,他们自称经常骑车来此绕着湿地“遛弯儿”。“老辈儿的人都称这里‘海子’,早些年这里老大了”老人们指着土堤的西面说:“这边原先也都是水面,这两年不干旱嘛,水都干了。” 杨镇苇塘湿地的现状已不乐观,专家告诉记者,如果要维持杨镇湿地目前的状况,使其不再缩减,每年至少需要150万吨水,但现在往这儿来水的潮白河在密云水库已经截留,只能依靠每年可怜的一点降雨补充水源,一共还不到50万吨。“而该地区的地下水位正以平均每年1米的速度下降”。 “公路一旦建成通车,杨镇苇塘湿地的前景将更堪忧。”专家为此忧心忡忡。 穆燕路并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估” 事实上,穆燕路至今未通过“环评”。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的官员告诉记者,任何建设项目都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对于生态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大型建设项目,则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时候即向当地环保部门提交环境报告书,没有环保部门的审批则不允许开工建设。 非常巧合,当记者联系到北京市环保局时,他们也正在调查这件事。该局建设项目监督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修这条公路最迟也要在可行性研究后,就得向市环保局提交环境报告书,但现在环保部门却没有收到过任何相关报告,也没有进行过任何环境审批。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是谁在修建这条公路。没有任何正式的渠道来知晓这件事。让顺义区环保局调查,没查出。我们自己也询问了各个相关部门,它们也都不知道是谁在修路!”这位负责人说,如果工程确实影响环境,环保部门有权因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勒令道路停工,“但现在我们连工程谁是甲方都不知道,根本就没办法通知它停工。”该负责人表示,环保部门将继续对这条公路的建设进行调查。 然而,关于修建公路将对杨镇苇塘湿地造成的环境破坏,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顺义分局副局长杨卫东明确表示自己不同意这一观点。 杨卫东说,“现在到处都是专家在提湿地完整,湿地保护,谁能先告诉我们规划一块湿地的范围到底应该是多少?依据什么来划定,由谁来划定?在湿地旁边修建公路到底会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什么程度上的影响?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我想对一条已经开始修建的公路提出改道或停工的建议是不合适的。” 顺义区市政管委的科长刘晨光介绍,“穆燕路将是一条贯穿顺义东南地区通往河北燕郊的骨干公路,顺义区一直认为修这条路不仅不会影响汉石桥湿地的保护,而且可以很好地带动顺义经济的发展。“在打路基的过程中,途经顺义的五六个乡镇,并没有发现对周围的环境有什么伤害,邻近村庄上的老百姓也没有向政府反映过这样的问题。”究竟是谁批建了公路? 据介绍,穆燕公路建设从去年10月开始前期准备,现在地基已经基本完成,就等着给道路铺上柏油了。 杨镇政府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该公路长约40公里,宽约20米,现定为区级公路,将来拟升级为市级公路。目前,前期基础建设已经接近尾声,计划今年年底竣工。 杨卫东介绍,这条公路将是连接101国道和几条重要高速公路的枢纽。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了另一个疑问:如此重要的一条公路,究竟是谁批建的呢?记者首先找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该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按照规定,修这条路必须经过市规委的审批。但他们在市规委和顺义分局的备案中都查过,却从来没对其有过审批档案。 杨卫东则介绍,“湿地的概念我印象里是2002—2003年间才提出来的,而北京现行的城市规划还是1993年由北京市规划委编订,其中汉石桥湿地根本没有显示,而穆燕路作为区级公路,在1993年北京市的整体规划中,该路段就被设定在这里修建了。” 作为工程的承建方,刘晨光告诉记者,穆燕公路是采取市、区两级财政共同出资的办法修建的。“目前,区里的3000万元投资陆续已经到位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保护这块湿地而在路两边加宽100米绿化带的投资,包括沿途各乡镇政府对失地和搬迁农民的补偿。市里应该投资的7000万元,现在还在等待划拨。” 一个11年前审批的项目,是否依然适用现在的发展环境?当记者再次找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时,该单位非常肯定地表示“这个审批已经过期。像这种道路建设的审批有效期是两年,两年之后如果还没动工,再动工时就要重新审批,这条道路修建时依据的仍然是1993年的审批,显然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湿地保护中的法规缺失 记者在采访中曾向杨卫东提出,据了解,顺义区水利局曾经在2003年邀请一些大学教授考察编制过针对白石桥湿地的“湿地规划”,在穆燕公路修筑时有无考虑过“湿地规划”? 杨卫东摇摇头说,湿地的规划,任何一个政府部门都可以组织编制,但这种规划,作为我们职能规划部门来说,可以研究,可以参考,但不能成为政府规划的主要依据。只有经过市政府审批之后的文件,才能算是法规,我们具体的职能部门才能遵照执行。 北京市环保局自然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坦言,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湿地保护显然晚了很多。除了在2000年9月,我国制定过《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实施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指南外。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湿地保护法规,北京更是没有,这就造成了不少侵占湿地的建设行为的“有恃无恐”。 “关键是缺乏适用的法律”,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杨镇苇塘湿地成为自然保护区后“命运就有可能不同”。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他说,“虽然市里计划今年把杨镇苇塘湿地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但目前为止,杨镇苇塘还只是一块普通的湿地,所以想要阻止公路的建设,就缺少了法律依据。” 杨卫东告诉记者,“北京市现在正在修编城市的总体规划,估计这次湿地将作为一个保护区域列入政府的规划。如果新的规划颁布执行,我们可以在由市、区两极政府来探讨协商以前规划中修建的道路设施与现在的环境保护规划怎样协调持续发展。如果到时权威部门认定这条路对湿地的确造成了伤害,我们顺义区级政府部门愿意尽最大努力做好补救和继续保护措施。” “一个规划,关系到千家万户,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果说因为一个理由就非要把路线给改了,我个人首先想不通”,杨卫东说。 “杨镇湿地”列入抢救名单 海淀、莲花池、积水潭……一串串清脆的名字代表了北京曾经的水源丰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还有水域面积达7.5万公顷的湿地,郊区也保留了一部分水稻田等湿地。但随着大城市建设发展、人口增多和干旱少雨等原因,北京原始性的天然湿地已经基本消失。北京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侯宝昆痛心地说,除了干旱等自然因素外,人为的影响也是重要方面。 记者获悉,近日由北京市林业局牵头,市规委、市发改委等11个委办局联合编制的《北京市湿地保护建设实施方案》也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开始实施,《方案》将系统的规划和实行对北京湿地的拯救和恢复。今年计划把密云水库湿地、平谷金海湖湿地、顺义汉石桥湿地、门头沟三家店湿地这4处建成市级自然保护区。 而北京今年第一批优先抢救恢复的重要湿地名单也随着《方案》出炉,顺义区杨镇苇塘湿地也名列其中。 在本文即将截稿之际,记者获悉,顺义区正在修建的穆燕公路紧贴杨镇湿地的约200米长的路段有望向东平移100米左右。 虽然,现在还没有最后达成意向,但李小溪表示,“这个折中的要求实现的可能性很大,她对此很有信心。”(来源:新京报)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