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地之子”魂归大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5日08:52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大师风范,山局水长。
  通讯员 李殷 本报记者 邓桂明

  4月8日凌晨4时23分,与点燃“地质之光”的李四光并称“南陈北李”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国达,在长沙溘然长逝,享年93岁。

  这位耄耋老人,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探解地球46亿年的构造密码,创立了与“板块学说”齐名的“地洼学说”。

  但知李四光者众,晓陈国达者鲜。因为这位伟大的学者,一生追求的都是“苦读书、勤实践、勇创新、超前人”的辉煌境界。

  4月14日,人们静静地在春天的阳光中,送这位老者回归他关注、研究了一辈子的大地。

  地质界闯进个后生

  广东新会县城南郊有一个小村叫五福里。1912年1月,陈国达就出生在这里。很不幸,他7岁时,母亲去世;17岁时,父亲亦撒手人寰。1928年,16岁初中毕业的陈国达,考取了广州中山大学预科。凭着亲戚的微薄接济和自己的勤工俭学读完预科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直接升入中山大学地质系本科。在中山大学大一、大二的暑假,陈国达即着手对新会的地貌特点和地质情况,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很快写出了一篇《广东新会县地质试勘》论文,第一个全面系统地报告了这个区域的地质情况,由此获得当时国立北平研究院当年的地质矿产研究奖金,也令地质学界开始瞩目偏处南中国的这名后生。

  大三时,他的题为《广州三角洲问题》的论文阐明了所谓“广州三角洲”的地质构造特征与典型的三角洲的区别,1933年在《科学》发表并获奖。

  1934年,他的毕业论文《广东之红色岩系》,第一次阐明了中新生代红层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这篇论文获得了当时北平研究院的地质矿产研究奖金。论文中提到的“沉积”,也就是后来闻名世界、载入中外地质学典籍的地洼盆地中的典型沉积之一。现在看来,这堪称他后来关于地洼学说研究的最早的工作了。

  1934年,陈国达以全班最优秀的成绩获得了美国洛克菲勒文化基金会的奖学金,并被选送到北平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在北平读研期间,他的足迹遍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收集了大量的区域地质第一手材料,并先后又发表了4篇论文。

  初出茅庐“剑指”权威

  近百年来,人们公认的传统地质构造理论,即由美国和奥地利学者相继提出并确立的“地槽-地台”学说。按照这个理论,我国东部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这片辽阔地域应属于稳定的“中国地台”区。作为研究生的陈国达,在对华北和内蒙古进行地质考察时惊奇地发现:按照传统理论应该逐渐老化的中生代岩浆活动和沉积地层,却表现为周期性回春。带着一大堆尚待破解的疑问走出校门后,他一头扎入野外长期地质实践,逐步深化着新一轮的地质理论探索。

  1936年4月1日,广东灵山地区爆发了6.9级强烈地震。得到消息,正在两广地质调查所工作的陈国达徒步赶到震中灾区,临险开展震情调查。他白天跋山涉水,观察地壳构造和山崩、地裂、地陷、喷水、冒砂等异变,晚上就在一座破庙中秉烛整理调查资料。回所后,他又深入分析各地反馈回的数百份震情调查表格,仔细查阅与震中地区相邻各县的十余种地方志,寻觅各地历史上的地震记录,由此拟出的《广东灵山地震志》更提出了令人惊奇的疑问:从东汉以来,灵山地区先后发生过150次地震;若按照“地槽-地台学说”的观点,中国东部的广阔地区已进入稳定的地台阶段,又怎么会有如此密布的地震、褶皱和断层呢?

  这一传统学说的权威性,第一次受到挑战。而挑战它的,竟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中国小伙子。

  1937年,陈国达利用新婚出外度蜜月的机会,又一次开展了他的地质考察。新的发现让他极为兴奋:广东、湖南、江西境内的地壳构造,都有“地槽-地台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他深切地感觉到,中国山山水水的形成,应该要有一种新的学说来解释和描述。

  为此,他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国立中山大学的教职,到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当了一名技士。在该所工作的10年中,几乎每天天还不亮,他就与同伴上山了。常常是往返数十公里,穿密林、过险峡、攀悬崖、凌峭壁、避毒蛇、躲猛兽,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艰苦的野外生活,使他的身体也受到了较大的摧残,先后患上风湿病和当时非常难治的肺结核。

  但就是这种在崎岖的山路上不畏艰险地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陈国达在10年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写下大量论著,阐述中国东部地区既不是地台区,更不是地槽区,而可能是另一种地壳构造类型。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陈国达暂时还回答不出来。

  “地洼学说”喷薄而生

  1952年,陈国达调任新成立的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之一)地质系主任。此时的学校正掀起了自觉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潮,陈国达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中,特别把《自然辩证法》当作自己进行科研的经典,并开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整理和提炼多年积累的地质资料。创造思维的闸门,自此更大地打开了。

  有一天,当他读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批评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渐变论”有“静态的缺陷”时,深受启迪,新思维的火花在他脑海里掠过:一百多年来在整个地质学界流行并被视为真理的“地槽-地台”学说,它所主张的地壳由地槽活动阶段进入地台稳定阶段后不再发展的观点,是不是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残留呢?不久,他又在恩格斯“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的困难”的论述中,得到了深刻启示和感悟。

  在哲学思想指导下,他结合教学工作重新制定了科研思路和方案。经过两年的调研,他突破传统理论,写出了第一篇创新大地构造的论文。这就是1956年发表后被人们称为“地洼学说”诞生标志的《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一文。该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吸收了槽台学说的合理成分,提出了酝酿多年的新观点———用“活化区”(后称“地洼区”)这个新概念,来描述中国东南地区自中生代中期以来的现阶段的大地构造性质。这一观点很快在地质学界引起了轰动。

  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陈国达又向祖国献上了自己一项新的学术成果———《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地洼区》。他历经22年的艰苦求索,终于创建了地洼学说,揭开了地壳构造演化的新奥秘。1956-1965年,他又陆续发表了20余篇有关地洼学说的论文和一部专著《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由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地洼学说”及其成矿理论体系。

  神奇理论改变世界

  “地洼学说”对成矿学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在于它的“递进成矿理论”。陈国达认为,地壳演化规律直接决定成矿作用的演化规律。为此,他把大地构造与成矿作用作为整体来研究,首次提出一种新的成矿大地构造类型———地洼型成矿作用和地洼型矿床,随后又逐步创立了多因复成矿床理论。这不仅为成矿学在理论上做出了贡献,而且对指导找矿勘探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根据陈国达的理论描述,目前不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范围,都已在地洼区中找到了丰富的地洼型矿床。最著名的个案是前苏联外贝加尔地区,那里曾因被认为是无矿藏或很少矿藏而未进入地质界视野,认识到它是地洼区后,果然找到了当时前苏联较缺乏的有色金属矿种钨锡等。我国华北油田在勘探过程中,也是根据地洼区的地壳结构特点和递进成矿思路,终于发现了以高产著名的任邱式古潜山油气藏,成为我国的重要大油田之一。还是运用了这一学说,在广西找到了大型三水型铝土矿,突破了中国大陆少三水型铝土矿的误区。我省沅水五强溪水电站和江西修水拓林水电站制定选址方案时,也大量运用了“地洼学说”的相关理论。

  地洼成矿理论在缓解危机矿山的资源短缺,延长寿命的科研工作中也常常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国外,运用“地洼学说”找矿的例子也颇多:巴西北部与裂隙型侵入体有关的锡矿;澳大利亚的汞、锑矿和萤石;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加拿大找到了层状多金属矿、萤石和锑矿。

  现在,“地洼学说”已进一步远播重洋,除在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协作研究中稳居一席之地外,还被介绍和应用于各大洲许多国家;各种文字介绍和引用“地洼学说”的论文专著已达1500多篇(本)。1989年美国“人物传记协会”公告,称陈国达为杰出的国际先进工作者;同年英国“人物传记协会”,更把陈国达列入“世界有突出贡献的人之一。”

  湖南省科协主席何继善院士说,陈老无论在什么场合,哪怕只有一分钟,都能静下心来看书或写文章。他曾担任过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几乎在每次主持不需要他当场做答复的会议时,他就利用别人发言的几分钟时间在主席台上勾勒自己的论文。正是这种利用一切机会专心致志做学问的精神,令他一生发表了400多篇(本)自己亲笔撰写的论文(论著),堪称真正的“著作等身”。而陈老一生指导过的百余名研究生,在他们的论文发表时,哪怕他在理论上进行了举足轻重的指点,他也从不为自己署上一个名。这种高尚的治学品德与大师风范,为陈国达赢得了学生们的无限景仰,也成为他那满天下的桃李们代代相传的治学榜样!

  “上九峰下五洋把准地脉摸透地心地球转手中,读万卷走千里提升经历突破经典经书泽人后”。“大地之子”陈国达,这个名字与他的“地洼学说”,已永远地镶嵌在人类文明的苍穹中,永远地温暖着我们身处的这个蓝色星球!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