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定制度该改改了 中国社科院不看职称论津贴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6日00:33 北京娱乐信报 |
新闻案例 中国社科院不看职称论津贴 3月初,一场关于科研津贴制度的改革就在社科院全面推开了。在社科院系统,不同职称者的原有津贴差距并不大,此次津贴制度改革则以“引进激励机制”为主旨,拉开专业人员的津贴差距。在具体设计上,将津贴标准由原来的4档细分为11档,最高档和最低档的津贴费相差10倍。此外还实行末位淘汰,规定将有15%的人员不享受此项津贴。 这不仅仅是社科院才面对的问题,这一举动是在中国大规模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下发生的。在全国,和社科院性质相似、诞生于计划经济下的130万个事业单位,都不可回避地面临着转型和重生。3月下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高层人士透露: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和研究对规模庞大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这个举动将涉及2900万靠政府支付工资的公共服务领域人员。 (详见4月15日《南方周末》) 重点点击 职称,还要评多久?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需要的是真才实学,不是职称高低。一个科技人员在企业里的地位和收入,主要看他的实际工作能力。工程师没有干工程师的活儿,或者在工程师的位置上没出该出的力,就可能只拿普通员工的工资。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尽管还有关于职称的条件,但已经主要看个人能力了。 于是,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职称,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然而,职称只要还存在,大家就会趋之若鹜,没有人去想是否用得着。 当体制与实际不适应的时候,人们就会绕着走、去变通,这是许多地方经常使用的办法。中国人搞变通的手段是很高明的。在职称上,就出现了评聘分开、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等现象。评聘分开和高职低聘容易明白,而低职高聘则让人费解。一个没有职称的工人,只要使用者愿意,认为他有能力,就可以担任高级的技术职务。在市场经济中,这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但却是对职称的彻底否定。 综上所述,职称评定浪费了申报者、组织者、评审者大量的心智财力,浪费了社会大量的人力资源及自然资源,与科技事业无助,与现代社会不适。但让人不明白的是,已经被现实否定了的职称,仍在年年评定着,评上用不着就存入档案里,好像要等着恢复计划经济时再用似的。 中国的改革是极其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许多伪改革,让人分不出好坏。对职称的改革,不应该去考虑怎样完善它,而应该考虑如何去掉它。 文洋 众说纷纭 职称评定要改换套路 对职称评定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不少人心存质疑。特别是根据职称高低而设置的种种差别,如住房待遇、工资奖金分配等,使人们如鲠在喉。因为评上职称的未必都很优秀,而未评上职称的,并不代表能力不行。因此人们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阻碍了人们能力的展示和积极性的发挥。连乡 职称还应该评下去 没有职称评定,那些没有机会做官的专业人员凭什么得到相应的待遇?难道都走当官这座独木桥吗?解决评职称中的种种弊端,不能简单地采取废掉的办法。如果靠废掉能解决问题,那么该废掉的就太多了,这个社会就没法运行了。王岩 不能只废除职称评定 职称评聘改革应作为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要与国家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衔接,不能孤立地对待这个问题。 卫学 现行职称制度阻碍科技发展 科研项目做得再多,没有论文,评职称照样没戏,而成天要忙于科研,又要写出像样的论文并非易事,于是很多人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捷径上去了。同样,职称评审制度逼得高校老师不得不去挖空心思拼凑不见得有多少价值的论文,哪有多少时间搞教学改革,去提高教学质量。 渔夫 关系和权力的较量 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职称评定已经演变成关系和权力的较量。能不能评上职称,关键不是衡量其学术成果、科研能力以及工作实绩,而是看其和评委的关系怎样,在单位的人缘如何。每次评审前,一些人托关系、打电话、请客送礼,用尽各种手段,目的是让评委投自己一票。 成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