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用品咋就这么香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6日09:00 南方都市报 |
虚拟与现实之十年砍柴专栏 本期专栏作者 十年砍柴:《法制日报》记者 贪官污吏在今日之中国,犹如过街老鼠,百姓人人喊打,因而贪官应当是臭不可闻的。可贪官用过的物品却引起热卖,以致其虽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一些人也是志在必得。这是个很值得琢磨的现象。 已伏法的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的用品4月14日在石家庄拍卖,参加拍卖的人士挤破了头,一方刻有“李真之印”的金印以16.5万元的天价被一位李姓男士拍得。这位男士在拍卖会前就表示了志在必得:“不论花多少钱,必须拍到手。”一枚起价50元左右的假戒指卖到了1200元,可在市面上也许10元都不值。有目睹拍卖的人士认为这些在市场上平平常常的物品之所以让人趋之若鹜,关键是“李真”名字的效应。而拍卖会的组织者也有意将“李真”作为卖点推出,拍卖现场门口的大横幅特意注明:“李真案涉案物品专项拍卖会。” 在厦门“远华走私案”侦破后,有关部门在“红楼”里举办了一场反腐倡廉的展览,展出原远华公司的老板在“红楼”内拉拢、腐蚀官员的劣迹和相关物品,可出乎主办者意料的是,许多蜂拥而来参观展览的人不是来接受廉政教育的,而是抱着猎奇心态来体味涉案人员的奢靡,最后展览会只好提前“关张”。 这两件并不相干的事引起我的思考:贪渎文化在中国究竟有多大的生命力?贪污者利用自己手握的公共权力中饱私囊,实质上是侵犯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历朝历代老百姓都恨贪官,贪官被惩处在哪个时代都是得民心的好事。可在社会上,一些人在恨贪官的同时,却对一些具体贪污行为抱以“同情的理解”,甚至自己有机会的话也想揩点油。比如说古时候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俗语“千里做官只为财”,这种理论有些人似乎很能接受。 这种贪渎文化对今天的部分人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比如说和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大的贪官,他被抄没的财产相当于清朝当时好几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可随着有关和铂的清宫戏的热播,一些商家居然推出了和铂吃过的菜、喝过的酒来吸引顾客,可谓是爱屋及乌了。 贪渎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形成的,民间热衷于购买贪官物品是一种有着深远历史原因的现象,自然是糟粕,不可能一下子消除。贪污腐败是一种毒瘤,必须铲除,在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加大法制建设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对这些不健康的社会文化进行改造,而不是推波助澜。 拍卖贪官财产,除为了挽回国家的损失外,也是为了通过这一形式起到必要的警示作用,而不是最大限度的逐利。因此如果拍卖会和警示世人的初衷不一致甚至相反,就应该学“红楼”展览主办者的果断,改变目前这种特意注明贪官大名的拍卖方式,对一些个人色彩不浓的财物,如住宅、车辆等等,完全可以以国家罚没物品的名义拿到市场上正常出售或划拨给国家机关作办公用,没必要宣传曾是某某贪官所有;对一些个人色彩很浓的物品,如上文所说的印章,没多大的经济价值,要么封存,要么干脆回炉熔化。有关部门在缴获偷猎的国家珍稀野生动物毛皮后即行销毁,看起来很可惜,但恰恰是不因小利而失大节,这种处理方法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