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探寻最后一位职业守墓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6日09:38 南方都市报

  探寻最后一位职业守墓人

  记者走访广州市内各大墓地,发现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守墓人已被大批临时聘用人员取代

  清明和中秋对中国人来说是两个“竞夕起相思”的传统节日,前者是对逝者,后者是对生者。在人们纷纷走出户外祭拜探访逝者之时,那些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照看着逝者坟冢的守墓人还在吗?他们生活得如何?

  说起守墓人,容易让人联想起秋扫落叶春扫花、结草庐于墓旁、一袭青衣的老者形象。然而世事如轮,在繁华喧嚣的广州城里,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守墓人竟已成为历史名词。守护邓荫南墓园和兴中会坟场15年之久的郭锡隆先生自称自己是羊城最后一位老守墓人,忆及为烈士守墓的日子仍依依不舍。

  对郭锡隆先生和许多过去或现在依然默默守护亡灵坟冢的人士,我们心怀敬意。

  4月1日下午,骤雨初歇。广州银河公墓内雾霭沉沉,园内一片沉寂,偶尔可闻林间鸟儿啁啾声。园内一戴斗笠的清洁女工正在清扫落叶和积水。

  记者对羊城最后一位守墓人的探访工作由此展开。

  这位清洁女工告诉记者:管理人员4点半就下班回家去了;她本人来自广西,是打工的,主要负责公墓的清扫工作,晚上由民政部门聘请的保安负责守护公墓。

  显然,这里的公墓管理人员与我们想找的职业守墓人划不上等号。

  “广州有多少职业守墓人?”当记者向民政部门有关工作人员打探时,对方的回答是“说不准”,因为尽管市内的普通公墓、大型革命公墓和众多文物性历史公墓都有人在看护照料,但“说他们就是职业守墓人却有些为难。”

  市殡葬服务管理中心一位资深工作人员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广州刚批准建立大型公墓——新塘华侨公墓时,通常是由一两个公墓管理人员看管上千个公墓,他们可算是职业守墓人,但现在公墓管理模式也不同了。(民政系统)基本上已不存在守墓人一说。她建议记者去市区小型的文物型墓地找找看。

  老守墓人离去留下小屋

  在先烈南路川流不息的大马路旁,有一个浓荫覆盖的小山坡。这里正是邓荫南墓园和兴中会坟场,据说广州最后一位职业守墓人郭锡隆先生就在这处墓园工作。

  日前,记者冒雨来到邓荫南墓园。原本就罕有人迹的园子,经过一连数日的阴雨淋漓,此时更显得昏暗寂清。穿过长长的墓道拾级而上,迎面撞上一个身穿雨衣的阿姨,她拎着扫把正准备往山坡下走。听清来意后,她告诉记者:“一个月前,姓郭的守墓人就已经离开这里了,他家住在哪里则不清楚。”

  第二天,当记者再次来到邓荫南墓园时,见负责墓园内清扫工作的阿姨正趁着天气转晴,在山坡左侧的草坪上翻晒一叠叠的旧报纸。她说,这些都是紧挨墓园后边的一处招待所扔进园内的废报纸,整理好还能卖点钱。

  老守墓人郭锡隆先生因小时候患过一种骨结核病,有一条腿不太利索,他曾在这里看守邓荫南墓园和兴中会坟场达15年之久。

  负责清扫工作的阿姨指着邓墓附近一处浓荫下的一间小小的白屋子说:“那就是他们住过的房子。”如今,小白屋铁门紧锁,青藤绕檐,据说郭家已搬到了离此较远的棠下小区居住。负责清扫工作的阿姨说,守惯了这座园子的郭先生,隔三差五还会到此走走逛逛。

  新守园人不识烈士碑文

  最后的职业守墓人走了,但墓园与看守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去年12月底就开始进入邓荫南墓园工作的周新生,来自湖南衡阳,正值不惑之年。提起他日日相处的墓园,言语中透出几分满足。“这是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同时不忘强调自己只是一名外来打工者。

  据周介绍,他刚来这座墓园时,与守墓人郭锡隆相处过一段日子。一个月前郭彻底退休后,民政部门派来一位广东阿姨,两人共同看护园子里的一切,阿姨主要负责清扫工作,他则主要负责墓园内花草树木的修剪绿化、施肥洒药除虫等。“这里植物长势一般都很好,一个月平均修剪两三次、再打打药就够了”,周称。

  墓园虽然身处闹市,但平时来的人少之又少。性喜热闹的广东阿姨每每看到人来便十分欣喜,她说,这几天临近清明,一天上来两三个人,有祭拜的,有看碑的,也有坐坐就走的,平时一整天难得见到一个游人。

  墓园里有各式各样的墓碑和用红漆描画过的碑文,但广东阿姨和周新生都不大认识字,不明白上面写了些什么,只知道是革命公墓,也不太清楚园子里究竟有多少个坟,以及谁是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周新生说,他只知道他每月700元的工资是原单位一家园林绿化公司的老板付的。

  每天早上8点半,无论风雨,周新生都会和广东阿姨准时来墓园上班,直至下午5点多准时下班。周称他从不对家人忌讳自己在墓园上班,相反他同广东阿姨一样,隐隐有些担心会失去这份工作。

  “守墓人”已成历史称谓

  经过连日走访,记者发现,像邓荫南墓园的看守者一样,目前负责市内其它大型公墓或墓地遗址日常料理的,绝大多数都已是临时职工或外聘人员。

  市火葬场拜祭处一位负责墓地清扫工作的女工称自己是临时被人介绍过来帮忙的。据了解,由于去年清明时外出拜祭的广州市民一度突破130万人,给市内各大公墓及其它墓园的交通和清洁卫生带来极大压力,因此每年到这个时节民政部门都会增加外聘人员,以充实到墓地坟场负责清理保护。

  一位在市民政部门工作了17年的老员工称,她目睹了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守墓人是如何一步步消失的。据其介绍,大约10年前,相关部门就已经在广州的公墓坟场雇请临时职工了。她认为,随着公墓建设扩大,管理部门不得不从外面大量增加人手;同时,鉴于公墓坟场一年到头基本冷清,少有人来,为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聘请外来工流动人员也是必然之事,是市场经济的选择。

  荔湾区民政局林局长表示,目前管理公墓或陵园的,基本上都是民政部门正式管理人员人,守墓人是已成为历史的民间称谓。

  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教授梁国昭认为,“传统的职业守墓人可能在更广阔的民间还会存在,其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的消失,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变迁的结果”。他分析,因为守墓人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已不存在,比如公墓陵园均已归国有,属政府管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私人所属;再就是传统职业守墓人多少是基于一种信仰而从事这种职业的,现在的物质化社会,很少能再找到这种精神情结以及为之甘心付出的人了。

  人物

  守墓十五载 难舍老本行

  自称最后一位守墓人的郭锡隆改作陵园售票员

  经辗转打听,记者终于找到了堪称广州最后一名守墓人的郭锡隆先生。原来,郭老伯离开邓荫南墓后,被调回了邓墓所属的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管理处,新职业是担任陵园的售票员。

  小小一间的陵园门卫室墙上,售票员职责一栏里写着:负责陵园门票、月票、简介的销售和验收;做好车辆保管登记,维持停车场秩序等。

  郭老伯显然对这份新工作也同样做得尽心尽力,一听到门外有汽车喇叭响,赶紧不甚灵便地起身,按右手墙上的一个绿色按钮,将陵园大门打开。等车开进后,他又一拐一拐地赶到停车地点再仔细查看了一遍。

  虽然已经离开了相守15年之久的邓荫南墓园和兴中会坟场,但提起邓墓,郭老伯言语中仍不时流露出不舍之情。他能毫不含糊地数出墓园内共有多少坟并能说出坟主的姓名。“不过,这就像谈恋爱一样,是缘份,缘尽了就得了断啊”,郭老伯不胜感慨。

  郭对目前市内大多数墓园改由临时职工代为管理很有些担忧:“墓园工作其实也是统战工作,需要掌握历史知识和政策,如果不解释不宣传,容易让海外归来祭扫的革命后代产生误解。”看守兴中会坟场时,郭老伯就曾经给宋绍英的后人耐心解释过政府的统战政策,表示欢迎革命后代回来扫墓,这一事情让他记忆深刻。

  据郭老伯讲,他离开邓荫南墓园正式告别守墓人职业后,将家搬进了棠下小区。如今,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完早餐后骑一个小时自行车赶来陵园准时上班,直到下午5点下班。

  比较过去,郭说,“以前是与死人打交道,现在多半是与活人来往”,他认为活人的事麻烦多了也复杂多了,“但不能不食人间烟火,生活还得继续”。

  据郭老伯讲,除了自己以外,广州还有一位老守墓人,即朱执信墓的看守人,但对方比他早三四年转了行。“看来广州是再找不到老的守墓人了”。

  从邓墓到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尽管具体工作变了,但郭老伯的生活始终与坟墓相隔很近。对此,郭认为能与死人相近相亲,是自己的福分,因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中国人一向对死者都保持着最大的尊重”。

  小数据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城内除大型市民公墓外,仅列入《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简表》中的,从宋代的凤鸣古冢到近现代的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就有36处之多。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杨晓红 周文峰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吴峻松 柴春芽

  图:

  烈士公墓冷清,守墓人的主要职责是清洁与绿化工作。

  说起守护邓荫南墓的15年岁月,郭锡隆先生有些依依不舍。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