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声中,乌纱落地,光环散开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7日09:10 南方都市报 |
中国观察之曹林专栏 几条有关“政府以问责处理失职官员”的消息是近一两天来媒体上最热的新闻了:“中石油总经理马富才因川东特大井喷事故引咎辞职”、“北京处理密云灯会特大伤亡事故责任人,县长引咎辞职”、“网吧夺去三少年生命,重庆副市长向全市人民检讨”…… 针对这几条新闻,网友跟帖和媒体评论大多集中在对“官员问责制度化”的集体期待这个层次上,这些声音深刻地表达了社会对政治国家的监督要求。但笔者更关心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就是“引咎辞职”、“向全市人民检讨”等这些问责仪式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对政治权力的神秘性产生的解构作用:以一种公众喜闻乐见的公开惩罚方式解构传统政治权力对平头百姓的不可侵犯性,政治权力在这种解构中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坛,打上了“世俗化身份”的烙印,这个结果更有利于世俗的公众以对等的身份与之沟通,同之博弈,对其监督。 毋庸讳言,昔日的政治权力在平头百姓面前确实有一种不可侵犯的神秘特质,这种“不可侵犯”表现在官员职位的超稳定性和官员形象的神圣性上。职位的超稳定性很好理解,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除了任期的换届,或者是正常调动,抑或涉嫌大案要案,官员的职位一般是相当稳定的。无过便是功,有过还可以推,实在推不了大不了调到其他地方照样当官,这种惩罚的滞后赋予了官员职位的超稳定性。 再就是官员形象的神圣性。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官员形象似乎是一种誓不低头、只具进攻性的神圣形象,会议上雷厉风行的发号施令,工程现场指挥若定地决策拍板,潇洒地跟老百姓握手,严厉地训斥下属等等,官员的世俗化形象被权力的外衣包裹得严严实实。这种形象自然造成了官员与百姓的身份鸿沟:官员在百姓面前的身份和心理优势,百姓在官员面前的身份自卑以及由自卑延伸出的“媚”和“怕”。试问在这种身份自卑和“媚”与“怕”之下,社会如何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督? “引咎辞职”和“向全市人民检讨”这些不光彩的问责仪式经常性并制度化后,官员誓不低头的神圣形象被打破了,展现在百姓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世俗化形象:有了错就低头认错,有了错就承担责任引咎辞职,官不是那么好当的,不尽心尽职随时都有可能丢官——官员职位的超稳定性和官员形象的神圣性被解构了。一旦神圣的光圈消失,剩下的就是“有错认错、有错负责”的世俗化身份,这个身份更适合被监督,更适合养成执政为民的政治道德。 正如一位著名的党史专家所言:党的领导并不简单地是一种既定的“地位”。党的领导首先是一种活动,其次才是一种地位,最后才是体现在这种关系中的一种地位关系,如果简单地把党的领导看作是一种既定的地位,就会简单地将这种领导看作一种强制性权力——而“辞职”和“检讨”在政治生活中的经常性和制度化,正是通过把领导地位从神圣向世俗转化来深刻体现“党的领导首先是一种活动”这种政治文明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