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马加爵悲剧根源在于漠视生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8日01:24 新京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揭开“马加爵何以成为杀人凶手”的谜底,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了全面调查,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之后写出了上万字的《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马加爵案发生之后,许多社会公众,包括一些媒体,对马加爵表现出了同情,把其杀人动机归结于他的贫困、他因为贫困而受到的“歧视”,和因此而对社会产生的仇恨。甚至认为,这是当前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的结果,社会应对此悲剧负主要责任,对马加爵的量刑应予从宽。

  李教授的报告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如果马加爵真的因为贫困和受歧视而杀人,那么他报复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凭借自身富有而对其付诸了歧视行为的人。但事实是,受害者多数是跟他一样家境贫寒的同学,甚至包括他最要好的朋友、身边对他最友善的人之一。

  李教授的这一反驳是成立的。马加爵的杀人行为,与贫穷无关、与歧视无关,应该对此血案负责的,不是社会而是马加爵本人。而现行的法律,也没有任何条文规定,在犯下此种罪行后,仅仅因为贫穷就可以减轻处罚。

  但对李教授报告中的主要结论,即马加爵的杀人行为,源于他“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我完全不能苟同。

  首先,自我中心不是什么性格缺陷,而是一种自然状态。自私,也就是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理性,是人的本能,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正如亚当·斯密所言,我们之所以能享受到他人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不是因为他们无私的慷慨,而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牟取利益。

  其次,即使我们真的希望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他人为中心,我们也无法做到。人的价值观是各不相同的,对于任何一个“他人”,什么对他有利,什么对他不利,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因此我们无权为他人做出自以为能为其谋取幸福的行为,除非获得他的认可,而我们获得他人认可的前提,必须是这个人本身以自我为中心。

  在我看来,促成马加爵杀人的心理特征,不是什么自我中心的缺陷,而是他对生命的漠视。据传马加爵拒绝了好几位律师提供的免费辩护,原因很简单,他现在只求一死。许多人将这评价为良知的觉醒,而在我看来,这恰好说明了他对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的轻贱。

  人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悲剧的恻隐,并非与生俱来,亦非千人一面。后天所受的教育、话语系统的感染至关重要。如果孩子们从小喝的是“狼奶”,道德课上讲述的不是宽容,而是斗争,历史书上充斥的是歼敌多少万人的丰功伟绩,电视屏幕上活跃的是杀人不眨眼的英雄好汉,他们的慈悲之心从何而来?

  大诗(深圳 职员)(来源:新京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