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为公共精神加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8日09:11 南方都市报

  社论

  文学与传媒,具有天然亲近的关系,却长期被分割两地,或者即便能够幸免,也常常被理解为同一族群中的贵族与平民,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路径上永远平行。这个状态必须被改变,而且也正在被改变,文学家已经将笔触伸向了媒体,而媒体更将极大兴趣投向了文学——由本报与新京报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今日在京颁奖。这一由南方都市报首创的文学评奖,当初因为奖金金额居国内之冠而备受关注,又因“第一个吃螃蟹”而遭质疑。如今已过一秋而梅开二度,诸般更上一楼,其存在的价值与前行的空间,正在充盈丰满。

  作为一项不言自明的共识,新闻报道是媒体的“首业”,但更重要的一点,或许却并不浅显广知——媒体的精神在于公众性。媒体承载信息的传递,正是因为信息本身具有公众性,同时,媒体传递信息这一动作本身也是一项公众行为。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对此敏锐地指出:媒体的主动能够反作用于信息,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与结构方式。媒体组织文学评奖,背后的逻辑与前瞻的价值,只有与媒体积极进取的公众精神对上密码,方能获得最活跃的生命力。

  因此,“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横空出世与二度花开,最大的看点,并不在于传媒与文学联姻的形式,而在于它的这一番动作对于公共精神的具体表达。

  中国文学囿于圈内,“高雅文学”已经成为一个自我循环的事实;民众的文学渴求在这种状态下,其实被迫处于一种无法满足的困境。媒体作为触角无所不及的公器,自然既不能回避文坛,更不能无视读者。为这一问题出力,当年金庸先生以报纸为阵地,推出武侠文学的新形式,是为一种赤膊上阵的路数;以桥路之态居中策应,通过媒体对文化资源的敏感优势与受众对媒体的敏感现实,对文学工作者与读者提供双向的增值服务,更是值得大力探索的领域。“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推出演进,就是对后者的呼应。通过这种媒体、文学与受众的互动,文学资源得到优化,这是公共精神的自有之义。

  然则这并不是全部,文学资源的优化,也并不能因为这个层面的意义而得到解决。事实上,无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具体操作如何,它的出现与坚持——正如有评委一再强调的,这个评奖的价值,越坚持下去就越大——是对文学评奖体制的矫正。文学是精神创作与精神消费,一如那句著名的“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单一的评判,哪怕正确无比,也只会减损文学的活力与魅力。在这个意义上,不仅文学作品需要评判竞选,文学评判竞选本身也需要评判竞选。当然对于后者并不需要安排什么评委会,只要竞争的态势形成、展开,影响力的轻重自然会作出评判——就像如今国际社会丰富多彩的电影节一般。

  因此,正如组织者曾经概括的,基于对华语文学这一我们共同精神骨血的珍视,大众媒体不能让文学期刊专美于文学的推广,同样的表述,基于对公共选择这一权利的珍视,大众媒体也不能让固定机构专美于文学的评介。因为专美,往往意味着不由分说的霸权。参与在于消解,消解则在于拓展公共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要加冕的对象,并不是文学——超越了简单对具体文学家的致敬,更不是某家媒体本身——谁第一个吃螃蟹,起到的是示范的功能。各方合力所指,凸显对公共精神的关注与景仰,它才是至高无上的王者。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