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早已付明月——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解读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9日02:44 大江网-江西日报 |
刘红梅 2004年1月23日,农历甲申大年初二,日理万机的温家宝总理在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报告上批示,意味着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列入国家项目,已经进入快车道。 2月25日,探月工程领导小组正式任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为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嫦娥一号”工程的总指挥、航天科技集团高级顾问孙家栋院士为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任首席科学家。 3月1日和3月2日,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亮相荧屏“东方时空”接受记者采访,和全国观众见面。 气质不凡的欧阳自远一直微笑着,和两位同伴一起从容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他是最合适的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人选,在中国恐怕没有谁比他对月球、火星、天体更有研究。 九年前我采写过他,遂拨通了他家的电话,出于对家乡媒体的厚爱,欧阳自远百忙中抽出不少时间,用电话、用EMAIL接受我的采访。 “219”小组组长 欧阳自远祖籍江西弋阳,1935年生于吉安,小时迁居永新,1952年从永新中学(现任弼时中学)毕业,为了唤醒祖国的地下宝藏,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四年后他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考取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师从才华横溢的涂光炽教授(后当选为院士),研究当时地质学中的前沿课题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 所长侯德封院士是地质界的全才,极具远见卓识,器重欧阳自远的才华和治学态度,派他到中国科技大学进修了一年核物理,再到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加速器室进修了半年。 1964年年初的一天,所长侯德封找到欧阳自远说: “国家给我们一个任务,是地下核爆炸。你学过地质,又学过核物理,所以你担当这个任务。” 经过反复酝酿,在地质所挑选了6个人,组成研究小组,命名为“219”小组,欧阳自远任小组组长。 “219”小组登上了西去的列车。这是一支多学科相结合的考察队伍,从这天起,欧阳自远和这个小组从亲人的视野里“消失”了。 负责地下核试验的是程开甲教授,他是当时核试验研究所所长,也是两弹一星的元勋。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于1950年从英国回来,博士生导师是世界著名理论物理权威玻恩教授。 地下核试验要选址,在划定好的地域内找出能做地下核试验场的地点。程开甲所长对选址的要求很严格,他要求欧阳自远: “你们选址,必须符合这样一些条件:第一,别给山掀顶,要是把山顶掀开了,会造成很大事故;第二,不能让爆炸的气浪从坑道中冲出来;第三,不能让核物质泄漏,山体不能破裂,地下水也不能把放射性物质带走,附近的河水不能被污染。” 欧阳自远的压力也正在于此,从地质图上看,那个划定好的地方,地形很低,周围的山都是石灰岩。石灰岩不利于地下核爆炸,美国都是在硅酸盐的岩层中做地下核试验。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有一个好处,就是爆炸以后变成玻璃,会把那些放射性物质裹在里面。而我们所圈定的地方是石灰岩,核爆炸之后,石灰岩只能烧成石灰,水一进去,就稀了。 程开甲是位严谨的学者,也是忠厚长者,欧阳自远直接向他汇报工作,每每遇到难题,也总是他来拨开迷雾。 他引导欧阳自远做模拟、做试验。欧阳自远率领“219”小组深入野外进行地质详查和填图,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开展了地下核试验物理化学过程与图像的一系列模拟实验和技术难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场区地质构造环境的特点和工程设计的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选定了地下核试验场区,系统提交了地下核试验场区的各类研究报告,并预报爆后地质效应的有关参数。最让人头痛的石灰溶解问题,经过反复试验,灵感突发,竟巧妙地解决了。 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选定在1969年9月23日0点15分进行。指挥部设在离核爆心几十公里的地方,试验地点是一座约500米高的山峰。欧阳自远内心焦急、忐忑不安,借助望远镜紧紧地盯着在地下核试验山顶耸起的十字架。那一瞬间,没有火球凌空,没有升腾的蘑菇云,只看到十字架蹦上天空,又掉下来,只感到脚下的大地在颤抖,接着听到黑漆漆的大地深处传来一种沉闷的响声和哗啦啦的石头坍塌声。 山没有掀顶,地没有裂开。一年后,部队从地下核试验爆炸区的地面向爆心打钻取样。两年后,重新开挖平洞至爆心位置,欧阳自远再次进入爆心。核爆炸的能量还没有散尽,洞里很闷热,更令人惊讶的是,洞壁上挂着一条条黄的、绿的、白的彩带,漂亮极了,那是爆炸时岩石熔融形成的岩浆把炸开的裂缝都填补起来了,填得那么严实,欧阳自远感到自己像钻入了火山口一样。 取样化验结果,指标都达到要求。地下核试验的成功完全证实了“219”小组原来的预报。 欧阳自远还参加了高空核爆炸、触地核爆炸的相关工作。他在十多年的核试验及其有关的研究工作中,撰写并提交了《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总结》等20余篇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为世界上第一次在石灰岩介质中进行地下核试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工程设计和安全防护措施以及爆后的地质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219”小组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综合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天体化学开拓者 1957年10月4日,人类领到了第一张通往太空的通行证: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当全人类都在凝望迷茫深邃的星空时,欧阳自远受到很大启示: “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开辟了人类向地球外层空间进军的新前景。30年甚至50年以后的地质学,必然与人类探测太阳系的成果相联系,将在更大的时空尺度里整体性地加深对地球的认识,这是地球科学发展的新生长点。” 这第一步从哪里迈起呢?欧阳自远想:“我能不能比别人先走一步,找到太空的陨石、宇宙尘的样品来做研究,这些东西都是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最基本的物料。” 在科学研究中,欧阳自远有一个观点:“别人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就像在一条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样,每个人都有一条道跑得很快,你也在后面赶,但是你要超过他,就必须另外选择一条路,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超过别人。搞研究的人当然最欣赏的是‘这个东西是我弄出来的’,最愉快的也是这一点,追求的也是这个。” 真是天遂人愿。196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一块陨石从天空惊心动魄地撞落下来。 这块陨石,这个遥远的天外来客,仿佛是太空送来的礼物,开启了他对天体化学的研究。相继,他系统开展了中国的铁陨石和其他陨石的研究。 上天对欧阳自远是厚爱的,中国后来发生的轰动世界的大规模陨石降落造就了他,成全了他。 1976年3月8日晚,正在北京前门饭店参加有关地下核试验会议的欧阳自远,接到中科院的紧急电话,要他第二天清晨到北京机场,带领中科院联合调查组赶赴吉林,调查当天下午发生在吉林的一场陨石雨。 天寒地冻,陨石分布面积又大。他们顾不得旅途的疲劳,及时走村串户、访问村民,充分发动群众,座谈了解陨石降落时的现象,到可能有陨石落下的山沟、田野、房前、屋后寻找陨石。通过多方面的协作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发现吉林陨石雨降落地范围: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8、5公里,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搜集到大小陨石标本138块,碎片3000多块;吉林陨石总重量2700多公斤;其中最大的1号陨石重1770公斤,2号陨石重400多公斤,3号陨石重123、5公斤,4号陨石重80公斤,最小的那块只有1克。 1号陨石是世界最大的陨石!美国的“诺顿”陨石,才1078公斤。 吉林陨石雨创下了三个世界第一:单块陨石重量第一;分布面积第一;陨石雨分布最完美。欧阳自远率领科考队在吉林考察了一个多月。陨石雨现场调查结束后,中国科学院把《吉林陨石的综合研究》列为院级项目,指定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持研究,并确定由欧阳自远负责。 他立即组织了全国30多个单位、各学科的百余名科技人员对吉林陨石进行了综合研究。 欧阳自远对吉林陨石中十余种宇宙成因进行了精细测定,发现吉林陨石母体在行星际空间运行过程中,在800万年前和40万年前经历了两次碰撞破碎,并恢复了散落在地面的陨石在原始母体中的埋藏部位。 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吉林陨石母体年龄已经有46亿岁了,和地球、月亮差不多老。它原来是一颗小行星,据计算,小行星半径约220公里,吉林陨石埋藏在距表面约20公里的部位。小行星围绕太阳运行过程中,在800万年前第一次受到撞击,撞碎了,撞出了一块半径大概10米大小的陨石母体。在40万年以前,第一阶段母体又经历了第二次撞击破碎,分裂出第二阶段母体,近球形,半径约90厘米,重约10吨。1976年3月8日,刚好跟地球的轨道相交,在天空漫游了40万年的吉林陨石第二阶段母体在距离地面17~23公里的高空曾发生过多次小爆裂,使陨石的边缘部分不断剥落,大约在19公里的高度发生过一次主爆裂,使陨石母体崩解成许多碎片。陨石在坠落地面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有秩序地调整飞行方向,最大的一块跑得最远,剩下的,按照重量的秩序,排列得非常有规律,陨石雨的落地点像筛子筛过的一样,成为人类历史上保留下的最完美最经典的一张陨石雨分布图。 在陨石中科学家们找到了39种矿物,其中25种透明矿物和14种不透明矿物。它们是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形成的,大致可划分为5种成因类型。 研究成果远不止这些,但仅以上这些成果就足以奠定欧阳自远在世界陨石研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权威们都要望其项背了。 欧阳自远提出的多阶段宇宙线照射历史的理论,开辟了小天体多阶段暴露历史的新领域,已为各国学者所效法。 欧阳自远等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细致的陨石形成演化模式,为研究太阳星云凝聚过程提供了新证据,对了解太阳系的早期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太阳系形成后的行星演化过程提供了对比标准。 14个国家近30个实验室也对吉林陨石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在吉林陨石研究的十余年中,欧阳自远发表了50余篇研究论文,在多次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报告和介绍了吉林陨石的研究成果,并被国内外的教科书、专著、大百科全书等引用。美国科学院院士安德斯对该项成果十分赞赏,认为“中国的陨石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作为第一作者提交的《吉林陨石综合研究》成果,获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一条火龙飞过云贵高原上空,1976年9月12日,云南省也发生了一次很壮观的陨石坠落。欧阳自远立即组织了13支队伍,分头去追寻陨石。后来在贵阳的清镇县找到了两块。经过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很特殊的陨石,世界上只有三块。这两块陨石后来命名为清镇陨石。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要求中国提供样品。几十年来,我国对这块陨石的研究没有停止过,而且不断地有新的发现。光这块陨石的研究就出了好几位博士。欧阳自远执著地追寻各式各样陨石的踪迹,痴迷地研究各种陨石。 随着科技的发展,来自月球和火星的陨石,扩大了欧阳自远对陨石来源的视野,为他研究行星的大气成分、表土的矿物、化学成分与年龄、太阳风成分、行星表面的物理化学环境等提供了直接的科学论据。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特使布热金斯基先生来中国访问,卡特总统送给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华国锋两件礼物,一面中国国旗,那是由“阿波罗”登月飞船带上过月球的中国国旗,另一件是最新科技成果的猎物———一块由“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来的只有1克重的岩石样品,样品被浇铸在一块有机玻璃内。“阿波罗”曾经6次成功登月取回岩石,这块岩石是哪一次登月,在月球上哪一个地方采集的?华国锋问中科院:“你们有谁能搞清楚这块岩石?”中科院回答:“有啊,这人在贵阳。” 于是这块珍贵的月球岩石样品交到欧阳自远手中,他把这块极小的岩石一分为二,一半珍藏在北京天文馆让公众参观,另一半用于科学研究。随后,他将需要对这块岩石进行分析鉴定的项目一一列出,并规定流程,向全国的研究机构征询,看谁有本事做哪项工作。不日,国内8个研究单位的几十名科研人员集聚到欧阳自远麾下,对这个只有0、5克重的月球岩石进行了多项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确认这块岩石样品是由“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登月时采集的70017-291号样品,而且确认了岩石的采集地点。 成名后的欧阳自远多次应邀到西德、美国、英国、日本、苏联与世界著名学者合作开展天体化学领域的研究。 在德国的时间最长,从1980年起,他应邀到联邦德国海德堡马普核物理研究所和美因兹马普化学研究所为期两年多的吉林陨石研究,并合作培养研究生。 欧阳自远当时的研究项目主要是测试吉林陨石的宇宙成因核素。研究非常艰难,必须在地下进行,一个月才能测完一个样品。他一个样品接一个样品测,一边测试一边写书,他的最重要著作《天体化学》主要是在德国的地下室写成的。 1988年欧阳自远完成了煌煌专著《天体化学》,全书57万字,图317幅,表178张,翌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天体化学》的出版获得了天体化学界的一片喝彩。国际上许多著名同行认为:“从世界范围的观点来看这是独一无二的”,“在西方还没有在广度和权威方面可以与之媲美的著作出版。” 《天体化学》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8年欧阳自远被任命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任命中科院环境科学局局长兼地化所所长。 1991年欧阳自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那年他56岁。 首席科学家 人类登上了月球是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 今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宇航局总部发表的讲话中,宣布了美国新的太空计划,将制造新一代宇宙飞船,使美国宇航员最早于2015年重返月球建立基地,并以此为跳板,把人类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在航天技术上可与美国抗衡的俄罗斯,早在1998年就制定出新的月球开发计划,以探寻月球上的水资源,开发月球上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氦3。 欧洲、日本、印度、加拿大都先后公布了自己的登月或探月计划。 月球,这个地球惟一的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对人类有着太多的诱惑。 苏美的月球探测获得了无价的月球样品、数据和经验,大大促进了人类对月球、地球和太阳系的认识,带动和催生了一系列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用不了太久,人类就可以乘上宇宙飞船飞到没有引力的月球上旅游。 用不了太久,月球上丰富的核聚变燃料氦3就可能被航天飞机源源不断地运到地球,而这种燃料100吨就相当于地球全年的用量;中国的用量,大约只要一两部汽车就可能运完。 人类因为需要而无止境地开发有限的地球资源,总有一天会导致资源枯竭,而月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也许可以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不能置身于这场宇宙空间的竞争战之外。 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世界第四个有能力发射卫星的国家。几十年来,我们用自己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向浩瀚的太空发射了一枚又一枚用途不一的卫星。 欧阳自远除了一直在追踪自己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外,一直在关注世界深空探测进展与成果,一直在关注中国航天领域的进展。到1994年他觉得中国可以做探月的准备工作了,于是找到“863”计划领导小组,递交了一个报告,要求给中国探月以支持,将其列入“863”计划。他的建议与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闵桂荣院士不谋而合,他也提出了中国要搞月球卫星的建议。1997年4月,中国科学院的杨嘉墀、王大珩、陈允芳三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从1994年起,欧阳自远就带领一批科研人员开始对中国探月工程开展预研性工作。1994-1995,进行了我国月球探测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5-1997,进行了我国月球探测发展战略研究;1998-2000,进行了我国月球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我国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2000-2002,进行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综合立项论证。 欧阳自远领导的预研小组,从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提交了《中国月球探测发展战略研究》、《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月球有用元素探测的技术途径和可行性方案》、《月球软着陆探测科学目标与任务目标研究》、《我国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科学目标》……等十篇论证报告。 “探测月球,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做了40年,我们头一次做,虽然起步晚,积累少,但我们仍然可以将起点设在接近美国现有的水平上。”这是欧阳自远为中国首次探月计划提出的指导思想。 历经六年欧阳自远等人的研究成果出来了,为我国首次探月卫星规划了四个目标,简言之,就是:要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要探测距地球4万到40万公里范围里面空间的环境。 与此同时,对配置的探测仪器及各项技术指标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1年探月工程进入论证阶段,论证工作由孙家栋院士主持。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经过两年,论证工作完成。 作为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重担在肩,主要工作是: 第一、设计好中国月球探测的长远规划与发展战略以及首次探月的目标; 第二、确定所有的探测技术指标和要求;第三、建立好接收和研究系统,当探月卫星成功入轨后,对从月球发回来的数据要接收、还原、编图,进行科学研究。 这些工作,有的已经做了,有的正在着手做,更多的要等探月卫星入轨成功后才能做。 首次探月,只能成功。2003年5月,中国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民用航天工作会暨探月工程筹备会,组织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装备部单位的院士、专家对我国月球探测工程进行了综合论证,形成了开展月球探测的总体思路。 中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后,敏感的记者、敏锐的媒体很快把目光转向了探月、登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纷纷把镜头对准了欧阳自远,他以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的睿智介绍了这项“嫦娥工程”的相关情况,展示了一幅探测月球,开发氦3的美妙前景,并以幽默的语言叙说月球环境的严酷。 2003年11月16日,2003国际月球大会在夏威夷举行,主办国是美国。美国科学家盛情邀请欧阳自远在内的一批中国探月科学家出席。但是由于签证原因,中国科学家没能到会。会议执意邀请欧阳自远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 这天,国家天文台欧阳自远办公室,他拿起了电话,用流利的英语越洋向国际月球大会作了学术报告,表达了中国科学家的心声。欧阳自远的报告讲述了中国月球探测长远规划,绕月卫星探测的四大科学目标,探测仪器的配置和技术指标,中国月球探测将在那些方面取得新成果,表示中国月球探测国际合作的前景。 他的学术报告引起全场200多位科学家的热烈反响。他们还纷纷提问。 今年2月13日,中国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醒目的位置上刊登了一条新华社的消息《中国启动探月一期工程总投资约14亿元》。 作为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所作的探月计划已正式通过。中国探测深空的号角已经吹响。 欧阳自远院士说:今年是中国实施探月工程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将从上到下组建各级指挥和技术系统;落实好今年的进度计划,各种设备、仪器的试验;作好第二、第三期工程的论证等。今年探月工程第一期任务中整个卫星和装载的仪器基本要能够拿出初样。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与总指挥、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并肩战斗的有众多的两院院士和专家。承担研究任务的有许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欧阳自远告诉记者,历经数年的拼搏,被命名为“嫦娥一号”的探月卫星研制进展顺利。许多探测仪器早已在研制中。轨道设计、测控和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路线已经确定,不存在颠覆性的技术难题。 在国家天文台欧阳自远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两张大大的、色彩绚丽的地图,一张是月球表面图,探月,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工作。 这个普通人称为月亮,科学家称为月球的天体早就占据着他的心灵。还在儿时,他就喜欢皎洁的月光、朦胧的月色,尤其喜欢在朗朗的月光下听奶奶讲月亮的故事。稍大他读过许多有关月亮的文章和诗词,他知道月亮有许多美丽的名字:玉蟾、玉盘、冰壶、飞镜、婵娟,而他最喜欢的名字是婵娟,大约是那句“千里共婵娟”意愿太美好。 另一张图是火星表面图,探测火星,是他更遥远的梦。 北京时间3月3日凌晨,美国宇航局在华盛顿总部举行的重要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机遇”号火星车找到了火星表面曾存在过液态水的强有力证据。 欧阳自远对机遇号传回的图片做出详细分析,他以天体化学家的眼光从图片中读到了许多来自火星的地质信息,比如,岩石层理构造、火星土壤中发育的许多小洞、“蓝草莓”、赤铁矿等,认为这些图片增加了火星上曾经存在水体和液态水活动的间接证据。并据此推断,火星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大气层含氧的浓度也比现在高。 针对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火星生命形态的推测,欧阳院士认为为期尚早。“这次美国火星探测的科学数据还没有发布,目前还难以确切的证明有水体的存在。即使曾经有过水,那么,火星的水体和有液态水活动是在什么时间?而这些水体在火星表面活动又持续了多久?这就需要从火星上取回岩石样品,在地球的实验室中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精确测试。水是生命发育和存在的前提,但不是充分条件。” “中国的火星探测现在正在做计划,估计2010年以后,就有能力进行火星的探测了。这是个趋势,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大国,你在这上边不沾边不行呀。要让世界都知道,中国有这个能力,能到月球上去,也能到火星上去。” 他把其他的星球称作“我们的兄弟姐妹”。他说,如果宇宙的其他星球上没有人和别的生命,人类该是多么孤独啊! 年近古稀的欧阳自远在夫人精心的照料下,身体很健康。他每天早晨上班,傍晚才能回家,吃完晚饭,稍稍休息,又走进他的小书房,伏案工作。而这时他的夫人就会轻轻送上一杯水、一点水果,然后轻轻关上书房的门。他非常感激夫人。 军医出身的夫人邓筱兰不仅是位好妻子,也是位成功的母亲,三个儿女都是人才。大女儿和小女儿均与夫婿留学美国并工作,儿子是位军人,是成都军区的干部。父亲出任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让儿女们深感高兴和自豪,他们不时从昆明和美国打回电话,要父亲注意保重身体,两位女儿决定今年内偕夫婿和子女回国探望父母。 “我们全家13口人哪,还是1993年大团圆了一次,孩子们十几年都没回国了。”欧阳自远喜形于色。 他著作等身,出版了专著8本,主编了11本,用中英文撰写和发表的论文有330多篇,培养的硕士、博士至少有50多人。 欧阳自远很忙,他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嫦娥探月”任务很重,压力很大,他的时间不属于自己,也无法自己安排,而只能属于伟大的探月工程。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能实现两次探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情是首席科学家心底最温柔的情感。他怀念家乡的山水和亲人,他记得永新母校几乎所有任课老师的名字,他牵挂家乡的发展变化,他托记者向家乡父老乡亲问一声好! (大江网-江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