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卫星一号”和“纳星一号”成功升空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9日06:0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新华社西昌4月19日电 (记者奚启新)北京时间4月18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火箭按预定计划准时点火升空飞行10多分钟后,释放“试验卫星一号”;30秒钟后,释放“纳星一号”。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测控数据表明,“试验卫星一号”和“纳星一号”两颗科学实验小卫星已准确进入了各自的预定轨道,这次一箭双星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重204公斤,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和西安测绘研究所共同研制,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摄影测量、地理环境监测和测图科学试验。这颗卫星采用了一体化设计思想,应用了基于磁控和反作用飞轮控制的姿态捕获、卫星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微小卫星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卫星自主运行管理等多项微小卫星的前沿技术,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卫星经在轨测试后,将交由中国科学院卫星遥感地面站使用。 “纳星一号”是一颗用于高新技术探索试验的纳型卫星,重量小于25公斤,由清华大学和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并使用。这次发射,主要是通过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卫星平台并进行航天高技术飞行演示。其主要任务包括CMOS相机对地成像试验、微型惯性测量组合的搭载试验、微小卫星的轨道保持和变轨试验、卫星程序上载与软件试验和部分元器件的搭载试验等。卫星的成熟技术将用于光学成像观测和环境、资源、水文、地理勘察及气象观测、科学实验等。 用于这次卫星发射的是“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6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连续第34次获得成功。 据有关专家介绍,这次发射的两颗科学实验卫星属于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系列。小卫星和微小卫星是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微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卫星。小卫星的特点是技术新、研制快、投入少,可以更方便地以分布式的星座来执行空间任务,因而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应用越来越广。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已基本形成可覆盖25公斤到1000公斤范围内的系列小卫星产品,并在科学实验、资源普查、灾害预报、测绘勘探、环境和农业的监测等领域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新华社西昌4月19日电 (奚启新、刘冰)据航天专家介绍,由清华大学和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纳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第一颗纳型卫星,标志着我国在微小卫星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航天专家介绍说,纳型卫星是基于微电子技术、微机电技术、微光电技术等微米/纳米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微小卫星。纳卫星质量轻,有的仅重几公斤,卫星的一体化设计和集成度更高,是当前国际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体现了航天器微小化的发展趋势。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家相继成功发射了纳型卫星。“纳星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成功进入这一领域的少数国家之一。 航天专家介绍说,微小卫星的出现是航天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相当于计算机从大型机到微型机,其最大的特点是尖端技术含量高、研制周期短、研制和发射费用低,可达到传统大卫星所具有的主要功能,且可以以分布式的星座完成许多高要求的任务。它的出现,为现代通讯、航天、环境与资源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展示了新的前景,现代战争的侦察、通讯、指挥、决策及武器系统也将由此而焕然一新,因而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应用越来越广。其中,纳卫星是国际微小卫星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 研制发展小卫星,是我国利用空间技术服务经济建设、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相继成功发射了“实践五号”、“海洋一号”、“创新一号”、“清华一号”等多颗不同质量、不同用途的小卫星,在科学实验、资源普查、灾害预报、测绘勘探、环境和农业的监测等领域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这次“纳星一号”微小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19日 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