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土地成了宝中宝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0日02:31 人民网-华东新闻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是下岗工人再就业的舞台”,“不能让一寸土地撂荒”……4月上旬,笔者在鄱阳湖畔的江西余干县农村,听到许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谋发展的故事

  唱响“凤还巢”

  在余干县瑞洪镇神口村,笔者遇上正在田间劳作的青年农民周得清。

  周得清曾长期在南方务工。他为何离开繁华的都市,重回故土种田?原来,镇村干部给他算了一笔账:在外打工虽然一年可赚几千元,但远不如在家搞科技种田。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周得清发展了3亩大棚蔬菜和草莓、丰收辣等特种产业,年收入逾两万元,是外出打工所得的两倍多。

  近年来,余干县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途径,宣传新时期农村科技兴农的广阔前景,使更多打工者重新看到了责任田的希望之光,纷纷回乡加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队伍。

  古竹乡农民朱义才务工回来后,承包了大湖管理局千亩荒湖种粮,借助科技,几年就成了百万富翁。如今,朱义才购置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两台手拖、一台联合收割机,千亩粮田种起来轻松多了。由此,朱义才成为全县科技种田的典型,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据了解,余干县已有数千名外出打工农民“凤还巢”,成了“田秀才”。

  没了“铁饭碗”

  集果园开发与乌鸡养殖于一体的张良生综合种养场,在新生乡是一面旗帜,一直是当地下岗职工创业致富的样板。

  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良生原在县供销社工作。改革的大潮,打破了他的“铁饭碗”。返乡后,他承包荒山办起果园,还在果园里饲养乌鸡,两者形成有机的生物链:乌鸡在果树下避暑、御寒,果树则汲取乌鸡留下的肥料。去年,张良生种植的板栗等上百亩果树全部挂果,饲养乌鸡3万多羽,年收入逾20万元。

  近年来,余干县有2000多人下岗,且大半家在农村。该县针对农村山多水多的优势,引导有知识、有志气的下岗工人在故乡的土地上寻找新的致富门路,并发动科技部门送书送信息下乡,使更多下岗工人成为种养能手。

  从土产公司下岗的胡晓平与妻子邵花玲办起甲鱼养殖场,年产值200万余元,纯收入30万余元,几年下来盈利上百万元。如今,胡晓平又花费80万元,在县城购置店面销售甲鱼。

  农田交“红娘”

  余干是个农业大县,又是全国劳务输出基地县之一,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不下20万人,由此引发的荒田现象一度较为严重。

  为此,余干县乡村三级把为打工人员物色土地流转种养大户作为大事来抓,发动乡村干部担当“农田红娘”。县委书记陈智祥认为,这样做既符合现阶段土地流转政策,防止抛荒,又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

  东源乡是个水乡,从事捕捞及其他行业的农民长年累月在外,根本无精力种田。乡党委领导按照农民意愿,对东二村、东一村的1700亩田进行集约转包,确保务农的专心务农,经商的专心经商,打工的一心打工,互惠互利。

  在古埠镇邱家村,笔者见到村委会主任邱景高,他正在为20多个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当“农田转包红娘”。他说,做这种为双方牵线搭桥的“红娘”,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今年以来,通过“农田红娘”,该村已有10万多亩良田实现了流转。

  《华东新闻》 (2004年04月20日 第一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