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警惕通货膨胀风险(经济视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0日05:5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曲哲涵

  今年一季度,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2.8%,涨幅高于去年同期2.3个百分点,延续了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上涨趋势———去年10月份至今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分别为1.8%、3%、3.2%、3.2%、2.1%。

  今年1月份,食品价格指数涨幅为8%,居住价格指数涨幅达3.1%,服务价格指数也上升了2.9%。物价起伏,事关百姓衣、食、住、行,更关乎国家经济走向。连续的物价上升,不像是偶然因素引起的季节性波动,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当前物价走势的关注。

  目前没有发生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值得关注,但目前还不能说已经出现典型的通货膨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说,从数据看,按照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物价变化趋势的经验判断:0%—3%是消费价格总指数合理的变化区间,持续6个月低于0%,是典型的通货紧缩;持续高于3%是典型的通货膨胀。最近6个月,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没有持续在3%以上;今年2月份,为2.1%,出现一定程度的平抑;今年一季度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平均涨幅也在3%的警戒线以下。

  此外,受消费需求增长平缓的阻滞,此轮物价上涨,尚未从投资品延伸到消费品领域。投资品价格从2002年底开始上升,2003年一季度,钢铁价格同比上升5%,一些热销的钢材价格涨幅超过30%,水泥、电解铝、化工原料、橡胶跟进,加上国际油价上涨的推动,国内燃油、煤炭价格飙升,投资品全面涨价。投资品涨价的背后,是急剧扩张的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贷款及货币量的猛增。按照一般规律,投资品价格上涨半年至一年左右,会传递到消费价格总指数。至今投资品涨价已近一年,而消费价格并未被全线“拉动”。

  虽然建材及五金价格明显上涨,但家用电器、日用品、体育用品、家具等消费品的价格下跌,部分缓解了市场物价上升的压力。粮食及食品价格的上涨,主要起因于多年来粮价过低的恢复性回归、2003年粮食减产、粮食市场供求发生变化。

  控制物价持续上涨

  陈东琪认为,消费价格总指数连续半年多保持在中值以上,说明目前物价形势处在一个敏感点上,如果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可以使之平稳回落,否则仍有可能进一步上涨。

  如何有效控制物价上涨?陈东琪认为,首先,各方面都要对潜在的通胀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三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投资加快增长,但如果投资增速超过了20%,就应当控制。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43%!不排除引发物价全面上涨、通货膨胀等的连锁反应,须加以警觉。

  平抑物价,要从控制投资品价格入手。国务院已转发国家发改委有关通知,对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部门、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给“过热”行业降温。央行和银监会已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以及加强对钢铁等行业的信贷监督检查等金融措施,调控信贷结构及货币供应量;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遏制行政性投资冲动,抓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平抑物价,要平衡市场供求。应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搞好粮食市场调控;加强市场物价监管,依法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为保护农民利益,对农资等“涉农”商品的价格,必要时,用“看得见的手”进行适当的直接干预。

  陈东琪说,控制物价上涨,进行宏观调控,要有针对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松紧搭配。对工业生产领域的部分过热行业严加管控,而对服务业、农业这两个增长相对滞后的产业、行业,须加以鼓励;在抑制投资需求的同时,仍要保持消费需求的增长势头。

  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能搞一刀切、急刹车。各项政策要适时、适度,考虑时滞效应,采取微调方式。在运用金融调控手段时,又要注意相关国家的货币政策动向。“如果我们冒然为控制信贷而加息,这将导致汇率提升,加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会有大量外币流入,致使外汇占款增加。”陈东琪说。

  经过前几次战胜通货膨胀的洗礼,如今国家对宏观调控的目标、体制环境和国际环境的认识更为清醒和理性,对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更加娴熟。相信只要政策得当,措施有力,就一定能够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20日 第六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