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水北调 中线源头访活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3日03:48 北京晨报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宏伟设想。50多年后,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动工,预计2010年南水入京。干渴的华北平原有了盼头。“饮水思源”,距离京城1000多公里的水源地丹江牵动千万京城人民的心。昨天,记者来到河南省淅川县,开始了探访丹江口水库的行程。揭开“小太平洋”的神秘面纱。

  源头活水

  “小太平洋”的水能直接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记者泛舟江上,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是海一样的碧蓝色,少见的透亮。放眼一望,宽广的水面一望无际,不愧是亚洲第一人工湖,快艇在水上飞奔了一个小时,也没摸到对岸,“小太平洋”之称名不虚传。远处暮霭中的山峦连绵不绝,郁郁葱葱,湖光山色,风景这边独好!

  淅川县委书记王中也在船上,他自豪地鼓动记者亲口尝一尝这甘甜的江水。“不经任何处理,从江里提上来就能喝”记者打水一尝,甘甜清冽!将刚打上来的江水灌进透明的矿泉水瓶中,和没有开封的矿泉水进行对比,难分伯仲。真是好山,好水!

  南阳市市长黄兴维在白水河边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为了保证2010年从北京的水龙头流出的水是原汁原味的丹江水,南阳市已经关停130多家污染企业,重点治理的企业有370多家,前期就投入了5个多亿。南阳境内的丰源化工有限公司就在整改之列。这家原来以生产化肥为主业的化工公司将在年底关闭所有化肥生产线,调整生产甲醇、草酸等无污染产品。该厂董事长王运斌介绍,调整产业结构的费用高达9000万元左右。县委书记王中“以事实说话”拉着记者看了正在营建的万亩生态园,“淅川森林覆盖面积已达到29.5%,水库周围全是树。”

  据了解,淅川通过世行贷款、亚行贷款项目造林、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林业生态项目,这个县采取植苗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相结合的办法,发展生态林、防护林、经济林80多万亩,通道绿化190余公里,在调水源头牢固地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渠首探秘

  苍松古树守护总干渠

  丹江口水库四公里处的陶岔渠首闸,地处淅川县九重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出水口就在这里。南阳市引丹灌区管理局的同志介绍,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历时6载修建的渠首闸,是完全按照南水北调工程的标准设计的,有5孔、每孔宽6米、高6.7米,据说其工程动用的土石方量如果按照宽高各一米堆砌,可以沿赤道绕地球一周,号称“天下第一闸”。

  站在水闸放眼一望,清澈的丹江水静卧在脚下,引丹总干渠蜿蜒曲折,沿渠两岸,是与天相接的苍松古树。两岸宽阔整齐的渠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全靠人拉肩扛建设起来的,当年的库区引渠、渠首闸、总干渠,如今正好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而二期工程蓄水后,正常蓄水位从157米增加到170米,整个水闸也将沉睡江底,两岸的渠壁将加高,滚滚丹江水从这里起步,蜿蜒北上……

  库区移民

  全部安置本省境内

  淅川县城距离渠首陶岔大约50公里,据说,如今这座县城是重修的。老县城在上世纪70年代沉入浩瀚的丹江口水库,与老县城一同沉入水底的还有淅川365平方公里土地、28万亩耕地和三条米粮川中的两条半,二十万淅川人民挥泪离开故土,移居他乡。

  南水北调工程起起落落数十载,地处水源的淅川在建设上受到波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移民返迁造成淅川人多地少状况恶化,淅川至今还扣着国家一级贫困县的帽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淅川县将新增淹没面积1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万亩,又将有16万人(全部是农民)成为移民,远离他们祖辈生栖的家园。

  马蹬镇苏庄村地处山区,经济落后,很多村民住的房子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在这里,记者见到“资深移民”侯占全。1973年,10岁的侯占全随家人移民到这里,没想到,31年之后,他又要带着孩子移往他乡。这位红脸膛的汉子,以种二三亩山地为生,每亩地年收入两三百元,对于移迁,侯占全爽快地表示:“搬,这是国家的大事!”他对自己应该获得多少补偿款并不清楚,“我相信政府会妥善安排我们的。”

  李山村一共有村民1300多人,至少有9百多人要迁走,该村有三百多亩水浇地,村民们生活富足,不少村民家里不仅摆设了彩电、冰箱,还添置了摩托,一条水渠从村中缓缓流过,鸡鸭牛羊随处可见。可是这里的村民们也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国家,让迁哪里就迁哪里。记者遇见村民李建文时,他正赶着牛车运谷子,他笑着对记者说,他种着四亩地,每年都外出打工,年收入大约8000多块,虽然现在的生活他挺满意,但是他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同意搬迁。而且,他相信政府能够考虑他们的利益,对移民进行妥善安置。

  南水北调办公室的同志表示,移民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大事,考虑到,上世纪70年代移居外省的移民生活不适应,返迁率高,这次的移民全部安置在河南省内,而且首先考虑在生活条件好的地区安置移民,让他们移居以后仍然能够安居乐业。

  方城垭口

  要圆千年引水之梦

  如果说南阳是一个巨大水盆的话,在这个“盆儿”的东北盆沿儿上有一个天然缺口,这就是全国著名的九大隘口之一——方城垭口。这里是南水北调工程必经之地,是南水北调工程四个关键工程环节中,备受关注的一个。

  方城垭口在方城东南1公里处,这里的居民对引水工程并不陌生。早在北宋初年,太祖赵匡胤和其弟赵光义分别于公元978年和公元988年两次修建“南襄隘道”,试图将白河水引至都城开封,当地居民称该工程是古代的“南水北调”。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工程并没有成功,“盆儿”里的水最终未能从盆儿沿的这个缺口流出山外。

  据方城县一位官员介绍,垭口要修建大坝,将丹江水汇聚于此,抬高水位后,淹过垭口的丹江水就会自主滚滚“北上”。当年赵光义也曾想修坝拦水,但是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堤坝被聚集的白河水淹塌。1000多年后的今天,南水北调的专家们有信心让丹江水在此“爬山”过垭口,流进北京。晨报特派记者李婧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