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呼唤诚信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3日04:01 新京报 |
《新京报》和《南方日报》都以较大篇幅报道了本地银行因“还款违约率超过20%”而对高校“叫停”助学贷款的现象。这使得助学贷款政策和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矛盾再度浮出水面。可以肯定地说,这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在叫停助学贷款背后存在着整个社会诚信制度缺失的忧患。 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只是典型的个案而已,但从深层次上它暴露出整个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的弊端。 事实上,诚信体系的建立是要以规则为基础,如果没有必要的规则做保障,所谓的诚信体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仅仅从道德层面去倡导诚信的话,终究还是走不出纯粹道德教化的樊篱,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虽然诚信归根到底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但道德义务的实现并不单单依赖于道德本身的力量。也就是说还需要有一个外在的约束机制来调整和控制这种道德价值的取向。在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诚信体系之所以健全是由于其制度对诚信的反面不诚信的规制力太强大了。一个人完全可以置道德义务于不顾,但他无法承受的是违反这种道德义务所要面临的举步维艰的困境。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仅仅是一滴水,其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故而,要彻底解决问题,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源头上下工夫。同样的道理,在这个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诚信崩盘背后,过多地指责银行道德义务的缺失是不理性的,毕竟,银行仅仅是一个盈利的机构,对大学生的无担保贷款只是其迫不得已承担的道德或者说是行政义务。 所以,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单单是银行与高校的博弈矛盾,而是更大危机的衍生可能。对于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而言,助学贷款是“雪中送炭”,尤其是在这个学费和就业压力同步飙升的时代更为明显。从银行的角度看,不相称的成本收益比使得叫停成为必然。 谁来为诚信缺失可能诱发的社会问题负责呢?这恐怕不只是一个“叫停”所能“一停了之”的。 石毅(北京 学生)(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