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创新:宁波教育发展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7日04:14 人民网-华东新闻

  华长慧

  高中段入学率从68%提高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8%提高到32%,硕士点实现零的突破并进而发展到27个,省级和国家级示范性学校从40所增加到171所,先后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城市和职业教育先进集体,11个县(市、区)中已有9个跻身于省教育强县的行列……1998年以来,宁波教育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而铺就这条路的基石是两个字: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正是得益于创新,宁波教育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创新办学体制 激活民办教育

  浙江宁波民营经济活跃,实力雄厚,“三分天下有其二”。借助这一优势,宁波突破教育体制性障碍,实行了“两条腿走路”方针,大胆改革办学体制,用源源不断的民资“活水”,浇灌教育的“广袤田野”:

  允许民办学校在征用土地、免征城建配套费等方面享受公办学校同等政策;

  允许企业用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与其投资额相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由同级财政列收列支予以返还,全额用于办学;

  允许民办学校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

  允许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允许学校实行自主招生并经批准可跨区域招生……

  一系列超前而又实在的扶持政策,激发了民资对教育的投资热情,民办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活力。各类民办教育机构从1997年的2100所,整合到去年的1642所;资产从3.8亿元跃增到29.9亿元;占地面积从77.4万平方米增加到5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从52.3万平方米增加到244万平方米,涌现出一批起点高、质量优、声誉好的民办教育机构。“万里”、“华茂”、“至诚”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已成为宁波民办教育的响亮品牌。

  创新布局模式 整合教育资源

  近年来,各地优质教育资源供求失衡问题突出。当外地尚在探讨如何解决这一症结时,宁波已经悄悄地改变“天女散花”的传统布局模式,整合教育资源,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三化”之路。

  一是高校建设园区化。世纪之交,宁波抢抓机遇,启动建设两个集教育、文化、旅游、生态于一体的高教园区。这种功能多重、资源共享、机制灵活的高教模式,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被国内教育界誉为“宁波模式”。目前,南区已基本建成,总投资逾40亿元,已落户7所院校,在校学生达4万人,北区建设已全面启动,研究生园区也已开始规划建设。

  二是县(市)区社区学院建设一体化。为提高教育投入效益,宁波首先在镇海区尝试将职教中心、成教中心、师训中心等集中建设,成功后在全市推广。如今,这种集职教、成教、自考、师训、实验实训等五类中心于一体的社区学院,已在宁波各地遍地开花,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设施的共享程度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三是乡镇中心学校建设集约化。较之1997年,全市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分别从1914所、1664所和302所调减到去年底的1496所、790所和223所,而校均学生规模则分别从74人、259人和709人提高到111人、573人和1005人,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学生的比例不断提升。

  创新投入体制 拓展筹资渠道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投入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宁波致力于创新多元教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1998年为18.6亿元,2003年提高到57亿元。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1999年,市委市政府确定把科教兴市作为“一号工程”,从当年开始,市本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连续5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04和2005年则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并且均列入基数,各县(市)区也相应提高1至1.5个百分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998年为12.6亿元,去年增加到38亿元。

  二是创新教育投入新模式。在学校建设中,宁波探索出“政府投、学校筹、社会助”的新模式,拓宽了建设经费的筹措渠道。高教园区南区建设总投资约38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和学校自筹各占40%左右,社会投资约占20%,仅后勤设施建设就引入社会资金6.5亿元。

  三是充分挖掘民间资源。积极利用海外宁波人和民间资本比较充裕的优势,发掘深藏在民间的支教助教热情,大力吸纳社会捐资。5年多来,全市教育共吸纳社会捐集资经费超过3亿元。

  创新用人理念 提升师资水平

  为打造一流师资队伍,1999年,宁波启动实施“名师工程”,设立专项经费,连续5年每年投入500万元经费。“名师工程”注重引进与培养并举。引进中,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着力创建柔性流动的新机制,吸引了一批名教师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5年间,高校引进6位院士及1087位教授、博士和研究生;中小学共引进特级教师10位、“双师型”人才20名。

  与此同时,强化本地骨干教师的培养与管理,专门制定《宁波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市名师、省特级教师和正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五个梯次人才培养制度,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5年来共培养博士和研究生537名,29名中学教师被考核确认为享受正教授待遇,112位中小学教师成为市首批名教师。目前,全市共有436位骨干教师列入国家和省中小学名师计划培养对象,在职在岗的省特级教师已达68位。

  创新服务理念 追求社会满意

  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增强国家和区域的综合竞争力。近年来,宁波抓住教育服务的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强化产学研结合。这是衡量教育对地方经济贡献程度的重要砝码。宁波一方面顺应经济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另一方面积极构建产教结合体系,不断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去年,全市高校科研经费达到8000万元,承担起全国、省和市的各类科研项目近2000项。

  二是扎实推进教育民心计划。2001年,宁波提出“不让经济贫困户成为教育贫困户,不让经济贫困镇成为教育贫困镇”,在全国率先实施对经济欠发达乡镇义务教育段学生“两免一补助”政策,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教师干部进食堂宿舍、进社区村镇、进学生家庭的“三进”活动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民心计划的实施,在教育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也使教育赢得了民心。

  《华东新闻》 (2004年04月27日 第三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