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村题材文学应与时俱进(关注农村题材文艺创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7日06: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滕云

  有位农民作家给我来信,其中有几句话让我动容:“20多年来我始终坚守着最初的文学理想,甘于寂寞,忍受困顿,历经坎坷,为讴歌时代变革殚精竭虑。我骨子里仍是个农民,写不出时尚的东西,只能写我熟悉的父老乡亲们。”我觉得他的坚守是可贵的。

  我赞成他的农民本位写作立场。因为第一,他坦然自承骨子里仍是个农民,这在今天的作家行列中不多见,至少说明他在作家身份认同上葆有自己的取向;第二,他怀着乡子弟般写乡父辈乡同辈的态度,这是一种对农村和农民认同型的情感态度,与另一些作家写农村写农民的认知型情感态度有别;第三,他以新时代新式农民为本位,即以改革开放时代处于生产、生活与心理、情感转型期的农民为本位,与历史上写农民的文学,与当代另一些作家以旧时代旧式农民为本位的文学都不同;第四,他写的是津郊即大城市郊区农民,与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腹地的农民有别。上述第三、第四点,关乎农村题材文学的某些新质。

  我国写农村写农民的文学著于史已有数千年,而写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和农民的文学,产生和存在只不过一二十年。近年来农村题材文学却出现了某种弱化趋势,无论有多么过硬的客观原因,我以为都不应该。这些客观原因,我们的确应当正视,比如:当代历史前进运动的重心,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文学的变迁植根于历史趋向与现实生活的变化,从而当代文学的重心,总体上说也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们的审美取向以及文学的市场价值取向,也在从乡村情怀向都市情怀转移。这一切不但是客观趋势,而且具有规律性意义,反映了历史的进步,因而是合理的。但规律常常有多方面的包容性,目前乃至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农村写作弱化的趋势,从实践的角度看,又是不合理的,有违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因为:一是文学要以人为本,农民迄今仍然是我国最大的社会人群,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当代文学不该也不能脱离农民;二是中国历史最深邃的底蕴是农民命运史,中国文学最深邃的底蕴是农民精神史。中国当代变革起自农村还要落到农村。文学若脱离农村忘却农民,将不利于历史前行,也不利于文学发展;三是当前我国农村和农民经历着的转型与新生,无疑是最具历史性与当代性的文学主题。变革中、转型中的中国农村和农民,不但是中国当代文学独创性与原创性的新地,而且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诞生新的经典性与世界性的沃土。这种机遇真的千年等一回。

  城郊文学资源也是值得开发的。大城市周边的农村,或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之间的农村,终年接受都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市产业结构、都市人习俗的吸附和辐射,本身就具有城乡二元性,不同于远山远水远地的农村。在过去的历史年代,文学多在原乡远村结硕果,自有它的道理。放在今天,也还有它的道理,当然要有今天的写法。使人思索的是,远郊近廓的农村和农民,过去是常常被文学忽视的,不入农村题材文学主流,但今天应当有所变化了。郊县农村由于地缘特点或地理区位,成为可供作家驻笔于斯,兼顾并兼绘变革时代之城与变革时代之乡相接相叠画图的特殊空间。在改革开放时代的社会转型中,郊县农村的变革蕴含着比一般农村或纯农村变革更为丰富、复杂、多元的信息。它内存着比一般农村更便于展示变革时代全景的某种可能性。

  当代农村题材写作还有一个问题可以商榷,那就是“内化”与“外化”的写法问题。有些作者有些作品,笔触避开对农村变革社会图景的正面描绘,而“向内转”,转入家族、家庭、男女个体人的情感行为,也许以为这样写更有人性内涵也更有可读性吧,也许以为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传统写法的“颠覆”吧。但我想,我们诚然应当以人为中心,写人性、人情、人的命运、人的情感行为,以折射和回应社会变革的脉动,可要是笔触略过或宕开农村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的变革以及农民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等等社会层面,又何能揭示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民精神嬗变之巨之深?农村题材文学写作的与时俱进,写法与艺术表现形式和方式的开拓出新很重要,观念与认知的开拓更新很重要,求真务实的态度更重要。

  《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27日 第十六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