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网上看河南”:内乡古县衙过把“官瘾”(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8日00:05 红网
(内乡县衙外景)
(县衙大堂)
(咱也过过“官瘾”)
  红网南阳4月27日讯(特派记者刘怡斌)在豫西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西沿的古城“菊潭”内乡,有一座全国惟一保存完好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内乡县衙,它位于内乡县城东大街北侧,素有“天下第一衙”之称。今日下午,参加第三届“网上看河南”采风团的记者们兴致勃勃来到这里,并过足了一会“官瘾”。

  站在商店林林总总、游人如织的内乡县城东大街——仿清一条街上,距老城十字街中心约五十米处,街道北侧的“菊潭古治”宣化牌坊便赫然矗立在大家的面前。

  远远望去,宣化牌坊飞椽挑檐,榫木斗拱,气势恢宏。其北约十米许即县衙大门。整个县衙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工艺细腻,座北面南,布局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前呼后应、左右对称,均为单檐硬山建筑,屋脊饰吻兽,整个建筑以清代地方衙署规制为依据,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集中体现了旧时官衙庄重、肃穆的威严气势。专家们称它是“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穿过宣化坊,便可见县衙大门。明间匾额书“内乡县署”四个大字,抱柱楹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对仗工整,抑扬顿挫,表现出古代官吏忠君为民的朴素感情!两侧为旧时百姓所称“有理没钱莫进来”的八字墙。

  进入大门,百米甬道的中央为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凡新官到任或同级、上级官员至仪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县官僚属,整冠迎至仪门。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表示县令的一言一行应该作为普遍百姓的表率。大门至仪门为县衙的第一进院。

  过仪门,进入眼帘的是县衙大堂。大堂是县衙中轴线的主体建筑,亦是县衙建筑群的中心。堂中央置暖阁,设知县公堂,面南屏风绘“海水朝日图”,象征清似海水,明似日月。

  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的地方。整个建筑群雄伟、高大、一派森严。而两列仪仗:青旗、兰伞、兰扇、桐棍、皮朔和堂鼓、铜锣,分明使人听到了击鼓升堂的阵阵回声,依稀看到清代知县顶带花翎、长袍补服的赫赫威仪。

  大堂之后为宅门,是衙门的咽喉之所,为二堂的屏障,故又称屏门。屏门平时不开,只有新官上任或迎接上级官员时方可打开,屏门面北横匾上有六个凝重浑朴的大字“天理、国法、人情”,提示知县办案要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

  穿大堂,过屏门,可见二堂,即县衙的第三进院。这里是知县预审案件和退堂休息的地方。正面木格扇,上悬“琴治堂”。取《吕氏春秋》宓子践鸣琴理讼的典故。意在警示知县要知人善任,力求做到政简刑轻。

  二堂之后的小型四合院,是县衙的第四进院,俗称夫子院。是知县的幕友钱谷、刑名二位师爷办公之所。院内西侧有棵高大繁茂的桂花树,已有700年的历史,开花季节,清香四溢,正所谓“一树繁花初绽蕊,满城到处丹桂香”。

  三堂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和办公起居的地方。有些机密案也在这里进行审理。三堂建筑回廊宽阔,气势雄伟,内部陈设与大堂迥然相异。三堂院是第五进院,院内桂树如冠,繁枝翠盖,给人以幽静、神秘之感。

  三堂左右两侧为东西花厅,是知县眷属居住的地方。三堂以北为后花园,是知县和眷属休息的地方,有亭曰“兼隐亭”。这里花木争荣、翠竹扶疏。

  县衙中轴线东西两侧为辅线建筑。东辅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巡捕衙、县丞衙;西辅线自南向北依次为膳馆、监狱、狱神庙、吏舍、主薄衙。

  县丞、主薄是知县的佐贰官。品级为八品、九品,主要分管粮食、户籍和巡捕等职。县丞衙位于二堂东跨院,是县丞办公理事的地方,分正厅和东厢。陈列着清代文官各个品级的官服。主薄衙位于二堂西跨院,也有正厅和厢房配置,陈列着清代武官的各个品级的官服。

  中国古代的政权体系和埃及的金字塔十分想象。县级政权就是这金字塔的底座和其石。因此,自秦灭六国,诏告天下以来,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虽然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屡经变化,县级政权始终是封建政权的基层单位。

  记者们穿上各种官服,戴上乌纱帽,过足了一会“官瘾”。

  菊潭千载经风雨,官衙几度解沧桑。内乡县衙作为中国封建地方政权的实物标本,见证了千年的世事巨变。随着内乡县对县衙人文旅游价值的不断开发,内乡县衙必将以新的形象、新的风采,在国内外产生更大的影响,成为河南省旅游业的龙头,成为内乡、河南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稿源:红网)(作者:刘怡斌)(编辑:阿水)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