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永远的告别(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01日07:4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华社记者 刘畅
  4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学百余师生心情沉重地赶到八宝山殡仪馆,向著名哲学家、一代国学大师张岱年永远告别。

  上午10时,低回的哀乐声响起,殡仪馆广场上的送别人群排起长龙。年轻学生们自动后退,把前面的位置让给年长的前辈。张岱年先生躺在翠绿的松柏中间,身上撒满了玫瑰花和兰花的花瓣。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已经摆到了灵堂之外。

  张岱年先生95岁驾鹤西归,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应是“喜丧”。但送别的人群中仍然有人落泪,甚至抽泣出声。

  从1952年开始,张岱年即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81年成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导师。30日前来向先生遗体告别的人中有很多白发老人,他们说自己是张岱年先生的学生;而年纪轻一点的人,则尊称张岱年为“张岱老”、“岱老”。

  人群中,几位身穿“一耽学堂”字样白色T恤衫、手捧鲜花的年轻学生格外显眼。

  “‘一耽学堂’是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工组织,由北京各高校的硕士、博士生和年轻学者组成,任务是在社区中无偿讲授国学文化课,”逄飞说。他是北大哲学系2000年的毕业生,也是“一耽学堂”的发起人。他告诉记者,这个社团成立3年多来,一直得到张岱老等国学大师的支持。

  “我觉得大师并不一定有多少著述,真正的大师一张口就让人钦佩。他的身上好像有魔力似的,每次当我们的社团遇到困难,先生几句话就能让大家恢复信心,”逄飞忆及自己6次向张岱年汇报“一耽学堂”的情形,激动得有点言不择词。

  “我以前没有亲眼见过岱老,但我的导师常常去家里看望岱老。导师常常给我们讲岱老的故事,我又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同学听,”北大中文系2002级硕士研究生孟繁之说。

  对于大多数北京大学的学生来说,参加大师或知名教授的追悼会是校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大事。按照惯例,每有德高望重的教授去世,学校的治丧委员会就会在学生们每天必经的“三角地”贴出一张简单讣告,并通知追悼会举行的时间。追悼会当天,学校会派出专车接送学生。每次的追悼活动都不会太张扬,以至于常常有人惋惜没有赶上……

  参加追悼会的心情是沉痛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带给青年学生以强大的精神震撼。“今天我头一次看到了那么多仰慕已久的学者,从他们对张岱老的敬仰之情中我体会到从事这个学科研究的自豪。”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一位研究生说。

  在北京大学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并于去年留校任教的中文系教师李鹏飞十几年来目睹了经济学家陈岱孙、梵语学家金克木、历史学家邓广铭、古典文学家陈贻等著名教授的离去。“北大是由一代又一代大师引领出来的学术圣殿,正是因为踏着大师的足迹前行,我们才不敢懈怠。”他说。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5月01日 第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