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世界上最在乎我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05日08:56 南方日报

  情感热话

  文/刘建国

  有一种爱叫母爱,悠远绵长,醉心醉髓;有一种情叫恩情,无微不至,无际无涯。在不同方式的情和爱中,寄托的是母亲那崇高的梦想与期待——五月暖风中摇曳的康乃馨,就是往昔所有感动的最好见证。又一个母亲节,采一束鲜花献给您,生我养我的母亲;又一个母亲节,捧一瓣心香敬给您,世界上最在乎我的人。

  少言的母亲

  厚爱两心知

  “虽然平时不善言语、疏于表达,其实,母亲寡言少语表面下的那颗心,藏着对儿子的莫大的关爱。”

  ——武先生(32岁,机关公务员)

  前一阵子,由于和妻子闹起了不愉快,加上工作上也不很顺心,日子过得比较郁闷。在手头事情相对不多的几天里,我回了一趟老家,想放松一下心情。

  当晚,亲友们陪我吃饭。酒足饭饱人散去,我百无聊赖躺在床上翻一本杂志。这时,忙完家务的母亲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桂圆红枣鸡蛋来到床前,对我“嗯”了一声,意思是要我吃。我接过,搁到一旁的桌上,母亲复又捧起,放到我手上,说:“吃吧,趁热。”看着母亲瘦骨嶙峋却还忙着给我做夜宵的手,我不忍拂意,只好装着很香的样子大口大口吃。洗漱完毕,母亲说:“睡吧。”

  白天车马劳顿,我很快睡着了。午夜,我被一阵大风刮醒。这时,看到菜园子里有手电筒光在闪。我以为有小偷,连忙披上衣服跑出屋外,却见母亲顶着寒风,在细细密密的冷雨中给那块遮育菜苗的农用薄膜压土。我走到母亲身边,生气地说:“妈,这么大风雨,还盖什么盖,几株破菜苗就比你身体重要?”我看不到母亲的表情,只见她一边继续压土,一边说:“我怕这薄膜没盖好,风一吹,噼哩叭啦响会吵着你睡不好觉。”我一时哽咽。我没有劝她回去,知道劝也白劝,只是不容分说和她一起干。

  我再也无法入眠。母亲就是母亲,连风吹薄膜作响会吵儿子睡觉这种细小的事都能体察出来。虽然平时不善言语、疏于表达,其实,母亲寡言少语表面下的那颗心,藏着的是对孩子莫大的关爱。

  我离开家已有好些年了,每年回家不过十来天,有时一年还回不去一次,可内心深处,我最亲的还是母亲。孩提时关于母亲的记忆,是一个为了家庭和儿女,终日不知疲倦而且一天到晚没几句话的人,关于这方面的记忆实在太多,多得几近模糊。而自我离家后,我对母亲无言的爱却记忆深刻。

  我第一次走出小镇,是作为当地第一个大学生到北方上学,临行的前几天,家中异常热闹,祝贺的、吃请的,忙得团团转。那些天,一到晚上,长辈把他们认为很重要的话对初出远门的我叮嘱了一遍又一遍。只有母亲,从不参言。她知道北方天气冷,连夜为我织毛衣、编毛袜、做棉鞋、絮棉衣裤。提着满满一袋子过冬的衣物离开家的时候,我的手沉,我的心更沉。母亲为了这一包衣物,不知耗掉了多少鲜血喂饱多少蚊虫,有时实在被咬得受不了,就提一大桶水,把双脚泡在水中,可她的脸,仍被叮了一个又一个包。而她的手指头,也被缝衣针扎了不少眼,布满了血痂。大学四年,母亲每年给我做新的过冬衣物。在她看来,只有不断为我置新,她才放得下心。而她身上穿的,都是拣我旧的。

  后来,我毕业分配到离家三百多公里的一个城市上班,结婚、买房、生子,按部就班地完成城市青年人的人生步骤。由于回家的机会少,与家的联系只能改成电话。接电话的大多数是父亲,如果是母亲先接,那必定是父亲不在家。母亲的通话经常是几句常用语“你们好不?”“我们好!”“还有事吗?”母亲的这种淡定和不多语使妻子不快,认为母亲太没人情味。然而,母亲有一次却改变了妻子的看法。一天黄昏时分,楼下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另加钱就不要你背了。”我听出是母亲的声音,连忙跑下楼,只见她正往一台送货的三轮车上卸下两袋大米。在我的坚持下,我抢过一袋,一人一袋扛上三楼,此时,我发现母亲瘦弱的身躯在一百斤大米的重压下显得如此佝偻,背得那样吃力。我自责了,长这么大,还吃老娘种的粮食,还要老娘亲自背上楼。吃过饭,母亲从一个缝好的内衣口袋中掏出6000元钱交给妻子,说:“买房子我们也没支持,这是你爸给的,日子不要过得太苦了,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第二天,母亲坚决要回老家。想着母亲的点点滴滴,我有些心酸。我这次回来只说休几天假,妻子忙就不回来了。现在我想,既然母亲连风吹薄膜那种细小的事都能想到,我藏在心中的不愉快,即使掩饰得再好,母亲能看不出来吗?母亲只是不愿意多说话,其实她心里明白得很。我不能让老人家操心,第二天早上,我告诉母亲要走了,母亲没问什么,只浅浅一笑。

  时尚的母亲

  不解的情结

  “她放弃了幸福,为的是给我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我过得幸福不幸福,成了她心中的结。”

  ——林小姐(26岁,公司职员)

  妈妈是一个时尚的人,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跟得上时代。父母在我11岁那年分手,我跟妈妈,是要强的她一个人拉扯我长大。十多年艰难岁月的磨难,并没有褪去她对生活的热爱。

  早几年,妈妈内退,此时我早已参加工作。虽然我们娘儿俩住在一起,但此时已不需要太多招呼和照顾,所以妈妈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喜欢做的事。妈妈不愿晨练,认为那是老年人的事,她觉得自己挺年轻,在喜好上不能与老人为伍。有一阵子她认为胖了,就去练舍宾,结果还真像那么回事,身材明显好了,精神也足了,人也显得年轻了不少,有时跟我一块上街,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是姐妹俩。我有到迪厅蹦迪的习惯,妈妈说一个女孩子到那种嘈嘈杂杂的地方去玩不安全,一定要当我的保镖。结果一到迪厅,她就自顾自地蹦得没了人影,我想回家时,还不得不睁大眼睛到处找人。还有一回,我们和阿姨全家到外地旅游,在一个蹦极的地方,妈妈突来雅兴,也想去试一试,结果还是眼疾手快的表弟一把将她抱住,说:“我们都不敢玩,祖宗啊,您就别出我们的洋相了!”现在,妈妈还把这当成一件憾事来说。

  尽管妈妈内退之后有更多时间从事她喜欢的业余活动,但只要我在家,妈妈准在,该吃饭时是几样可口的菜肴,该喝茶时会有热气腾腾的香茶,每每这时,妈妈活脱脱一个老妈子,侍候我这个“老闺女”。我和妈妈在一起生活得很幸福。可我总认为妈妈的生活中缺了点什么,那就是身边还少个知冷知热的、能说说话的、儿女们替代不了的伴儿。我想到在艺术社和妈妈一块跳舞的那位张叔,他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于是,我便很想帮妈妈介绍对象,可是,妈妈的想法却跟我不一样。

  一次我陪妈妈在茶楼喝茶,看妈妈情绪不错,我就跟她讲:“您不如找个伴,我看和您一块跳舞的张叔就不错。”妈妈顿时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说:“我们这样不挺好吗?”我说:“这样是不错,但我肯定是要成家的,那时您完全可以和我们一块过,我们也应该这样待您。但都说少来夫妻老来伴,您也该有一个自己的‘老来伴’呀?”这时,我看到极少流泪的妈妈哭了。她告诉我:“跟你爸离婚后,是有不少人给我介绍过,也有人主动追过我。可我想到我和你爸离婚时你那伤心的样子,我就感到对不起你,因为我给你带来了伤害。要是妈妈再找一个,他会爱你吗?你会亲近他吗?如果你们合不来的话,对你的伤害会更大,你受的委屈会更多。所以,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妈妈也宁愿一个人担负起抚养你的责任。你说的那个张叔确实追过我,但是我没有点头。妈妈无所谓,主要是你过得幸福就行了。如果真要再找个伴,也要等你成了家,有人接班照顾你以后再说。”

  我理解妈妈的苦心,她放弃了她的幸福,为的是给我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我过得幸福不幸福,成了她心中的一个结。现在,我正在恋爱,妈妈虽然尊重我的意见,但她也在暗地里对我的男友进行全方位考察,时不时通报一些只有旁观者才能看清的情况,供我参考。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会不以为然,但妈妈这么做,我深解其意,与其说是她女儿在找男朋友,倒不如说是妈妈在找一个信得过的“接棒手”。

  严厉的母亲

  都是为了我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正是她那种几乎苛刻的严厉,才培养了我顽强生存的适应能力和自我生活的独立能力。我有今天,应该感谢母亲。”

  ——刘先生(41岁,军队干部)

  退休后的母亲不外乎是3件事:种种花花草草、看看书报杂志、管管小孙子——尽管我们不在一个城市,可她老人家对我儿子的一举一动甚至比我和妻子还要清楚,要是两天不和奶奶在电话中说说话,10岁的儿子准会奶奶长奶奶短地唠叨着。看着祖孙俩的亲热劲,我常笑话母亲:“您这可是不折不扣的隔代亲!”

  我的父母亲都是军人。父亲比母亲大11岁,父亲37岁时有了我。中年得子的他对我这个惟一的小孩看得特别重。因此,在家里父亲扮演的是一个慈爱的角色,管教我的任务则由母亲承担。由于母亲是一个不错的行政管理干部,所以,管起我来显得特别游刃有余。

  我6岁时开始站在食堂和我一般高的窗口排队买饭菜,这在当时大院里是绝无仅有的。那时父亲有公务员,像这种事,公务员是可以代替的,可母亲坚决不同意,她告诫有“庇护”之嫌的父亲:这种力所能及的事,就得让他做。像叠被子、扫地这种家务活,我从小就干。在我们家,是没有睡懒觉一说的,父母按时起床自不必说,从我开始上学起,母亲就要求我每天听到大院的号声必须起床,而且要跑步、做晨练,然后上学。由于起得比别人早,所以到校时间比别人早很多,于是,我经常作为刻苦学习的典型被班主任表扬。尽管小孩子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但我对母亲诸如此类的种种做法感到不满。有一次,因为起床的事我和母亲吵了。一个寒风凛凛的冬日早晨,大院的号响了,母亲看我还没起床,就来掀我的被子。我非常恼火,朝母亲大嚷:“你怎么这样残酷,我是不是你亲生的?这么冷,我多睡一会都不行吗?”我嚷了、吵了,但迫于母亲的威严,还是乖乖地起床。但是后来父亲告诉我,母亲被我气哭了。

  后来,我去当兵。入伍的前一夜,母亲把我叫到客厅,严肃地对我说:“你明天就要到部队去了,坐下来,跟你谈谈。”母亲说,你现在去当兵,是我们家的一件大事,这也是锻炼你的好机会。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你要好好学习,认真工作。你千万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不要吃照顾。我们做父母的现在虽说也有一官半职了,但这是通过我们自己奋斗得来的。所以,我们不希望你有任何优越感,到了部队,你就是普通一兵,和其他老百姓的孩子没啥两样,今后的路,一切靠你自己走。

  由于此前有母亲的“亲切关怀”打下的基础,所以我很快就适应了冰天雪地的军营生活,有不少人嚷着要回去,但我凭着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了,而且工作干得有板有眼、井井有条。在我的身上,没有体现出半点干部子弟的优越感,直到我考上军校时,很多人还不知道我的身份。那批同行者中,我算是最有出息的。这时我想,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正是母亲那种几乎苛刻的严厉,才培养了我顽强生存的适应能力和自我生活的独立能力。我有今天,应该感谢母亲。后来,我遇到了几次比较重要的职务调整,朋友说现在好多领导都是你老爷子的部属,找老人替你说说话吧,况且你本人还是个有能耐的人。但每当我想起母亲在我入伍前夜的训导,便自觉地打消了念头。

  母亲老了,可她依然没有放弃行使管理教育儿子的权力。我现在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部门任职,母亲常对我说:“权为民所用,你要给大家办点好事,千万不要把手中的那个红印章盖歪了。”

  开明的母亲

  只为我快乐

  “妈妈是开明的人,凡事她都很体贴地替我想,她对我的教育就是那种很对我们这一代人路子的开放式教育。”

  ——小珠(22岁,在校大学生)

  我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们都说我们这一代人有些另类。所谓另类,无非是我们许多思想和行为不循规蹈矩,也就是说,我们不属于传统的“好孩子”那一类。所幸的是,我有一个开明的妈妈,表面看来,在许多方面妈妈虽有纵容我的迹象,但是,我却在这种纵容中懂得了许多,也享受了快乐。

  妈妈很尊重我的意见。上中学那会儿,同学们过生日一般都由长辈陪着,在红包、礼物中享受公主般的待遇。但有一次我跟妈说,我不喜欢这样,想独自和同学们在一起过生日。妈妈把这件事记在心上,等到生日那天,她为我买好蛋糕,准备好各种菜,还有红酒和饮料。放学后,父母都不在家,妈妈还留了一张“祝小珠和同学们玩得开心”的小贺卡。那天,我们十多个平时在家不做家务的“小太阳”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集众人之智慧,弄了一顿“中西合璧”、“土洋结合”、“五味俱全”的生日晚宴,其中还有许多是我们的“首创”。代价是打碎了三只盘子、两只碟子、热油烫伤了一个人的胳膊、利刀割破另一个人的手,外加跑了一条鱼(杀鱼时,由于“屠夫”没抓稳,鱼溜到下水道去了)。晚上九点多钟父母回来的时候,一屋子的小毛孩借着酒兴、和着节奏鲜明的摇滚乐,在兴奋地蹦着、跳着,整个“群魔乱舞”的场面。等我们闹玩,母亲笑着、谢着(给她女儿过生日)和同学们再见。那一次家庭生日聚会让我在同学面前挣足了面子,以至好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而那天晚上,妈妈和爸爸打扫战场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一脸疲倦的妈妈还关切地问我:“女儿,生日过得好不好?”我很感激妈妈,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懂得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重要。

  每到寒暑假,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接踵而至。这时,妈妈总是征求我的意见。我自认为聪明,最主要的是学习这么辛苦,好不容易有个机会休息,干嘛那么累。于是干脆就说不去。这时,妈妈总会爽快地说:“好,妈妈带你旅游去。”于是,我体味了黄山奇松、怪石、云海、飞瀑的韵味,欣赏了三亚蓝天、碧海的美景,去过雄伟的西北戈壁大漠,到过苍莽的东北林海雪原。在妈妈的陪伴下,我不但一路心情舒畅地领略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同时也在妈妈的鼓励下,锻炼了理财能力。

  妈妈是开明的人,凡事她都很体贴地替我想,她对我的教育就是那种很对我们这一代人路子的开放式教育。我第一次接受性知识教育是在13岁那年。当时,我的生理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问妈妈。她给我讲了生长发育的特点和一些有关性方面的话题,并找了两本书给我看。我现在还能回想起来,妈妈那时的神态是那么的自然,眼神是那么的清澈,完全不像有些做妈妈的那样如临大敌,躲躲闪闪。她知道,这种教育对年轻人很有必要。

  其实,妈妈是一位非常传统的女性,她之所以这样开明地对待我,其实是有原因的。一天,我偶尔看到了她的一篇日记:“今天我要小珠写作业,她却非要看完动画片,并且很顽固。我真生气了。结果她动画片看完了,也自觉去写作业了,可我还在为这事生气。想一想,小孩子玩玩也无可厚非,而我是不是该检讨一下自己呢?孩子逆反心理强,教育也应因势利导。以后对孩子不要拿出家长的架子,要走近她,跟她交朋友,让她在快乐中成长,我也不妨做个快乐妈妈。我相信我的女儿会好的、会快乐的,我也同样相信自己!”

  图:

  我爱妈妈图/李凯文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