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拾民俗的“嘉禾美果”(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07日15:42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面世,主编叶春生细诉中国民俗学种种掌故与现实

  文/本报记者 莫艳民 张演钦 图/本报记者 黄伟江

  广州市民流行谚语“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广州“高第街”和“仰忠街”的得名,来源于古代穷人家?广州儿歌《鸡公仔》、《月光光》等你会唱几首?……

  在70多年前的国立中山大学,有这样一批学者,如顾颉刚、刘万章、容肇祖、杨成志、钱南扬、钟敬文等,放低大教授的身段,从大学讲堂走入乡野,搜集了中国各地民俗风情的点点滴滴,编纂成中国第一套民俗学丛书———《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70多年过去了,这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突出地位的民俗经典丛书散佚各方,有的甚至流失海外,令人嘘唏不已。

  然而,前不久,“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的高足、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带领他的同事及弟子共十几人,从各地甚至海外将这一套丛书奇迹般地全部搜罗回来,加以整理注疏,并在近日重新出版了《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让海内外学界得以重新全面审视中国民俗学最早生成时的勃勃生机。

  昨天,叶春生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诉了中国民俗学种种掌故与现实。

  大学者为何青睐小民俗

  翻看《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不难发现,许多学者的名字,都和一个个小小的民俗材料联系起来。如:顾颉刚研究苏州一桩婚事的总礼单、刘万章关注广州专替丧家做唱喊工作的“老婆子”的多种哭法,钟敬文用国语翻译广东地方的民歌……

  为什么当时像顾颉刚这样一流的学者,愿意从事搜集民俗这样看起来有点“下里巴人”的事业呢?叶春生解释道,民俗代表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是很有内涵的东西,民俗学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初的国外,就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当时这一学问在中国并没有多少人问津,一直到史学家顾颉刚、文人刘万章(半农)等人的涉足,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刘万章曾指出,风俗是人们生活的表现,各处风俗不同,就是各地的人之生活迥异,如果把这不同的风俗,通通记述出来,给大家知道各处迥异的生活,是多么欣幸的事情!因此,他们的愿望是“在以前没有人注意的荒芜之土———民俗———中开垦成沃美的耕地,收获无数嘉禾美果”。

  叶春生指出,最早在中国收获民俗学美果的当属史学大师顾颉刚。他在当时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中推出了著作《妙峰山》,是中国第一部经有组织的实地考察后写成的民俗学经典,第一次打破了文史学家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思路,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田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期顾颉刚还贡献了《孟姜女故事研究》三册,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考察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和演变,并以跨学科的眼界,把历史研究和民间文艺研究结合在一起,被誉为“中国民俗学扛鼎之作”。此后,闻一多、茅盾等研究中国神话,无不秉承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还引入了西方的研究理论,颇成气候。

  叶春生说,民俗学说起来是一种广泛运用语言学、社会学、宗教学和人类学的边缘学科,但是其研究的内容却是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民情民风,因此人们既可以把这一套丛书当作解放前中国民俗学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可把它看作是雅俗共赏、饶有趣味的读物。
左图:叶春生教授秉承乃师素志,70多年后重新出版民俗学丛书

  中大曾经是民俗学重镇

  这套学术界公认的经典丛书为什么会产生在当时的中山大学?

  叶春生指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学界纷纷倡导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发扬光大民族自己的东西。中国现代民俗学最初萌芽在北京大学。据了解,1918年,顾颉刚先生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创办起《歌谣》周刊,10年来收到的歌谣谚语有二万余首,故事和风俗调查数千篇,但由于经费不足的缘故,一直没有成书,顾颉刚说这是他“最感悲伤的事情”。上世纪20年代,广州民主革命势力日益强大,吸引了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学界进步人士南下羊城,顾颉刚也来到了中山大学任史学系主任。当时的中大在办学经费上是全国高校中最为充裕的,这大大鼓舞了民俗研究者们的工作热情。1927年,顾颉刚发起创立了“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把北大的精神秉承过来,同时创办《民俗》周刊,印行中大民俗学丛书,设置风俗物品陈列室,开办民俗学传习班……这些活动不但开拓了中国民俗学的领域,在东亚人民文化研究史的研究上也是引人瞩目的,中大在这个时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民俗学的重镇。

  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研究重要载体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从1928年3月开始出版第一本《印欧民间故事形式表》,至1930年5月出版最后一本《祝英台故事集》,三年时间出了37种共39本,计有220多万字,不仅在中国民俗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享有国际声誉,在世界各地的大图书馆里,构成了馆藏珍本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右图:民俗学丛书的旧版本

  重新擦亮民俗学金招牌

  叶春生告诉记者,整理出版《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前后花了两年时间,是在中山大学985项目和中文系的支持下进行的,花费15万元,算是还了顾颉刚和钟敬文这两位中国民俗学巨擘的心愿。

  记者了解到,以《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为名的系列著作,两年前就已开始有新鲜血液注入了。新丛书第一本《俗眼向洋》由叶春生教授率先推出以来,如今已经出了六本,内容涉及广东不同地方的民俗。叶春生与他的同行们传承中大民俗学会关注民众的传统,“一为学术,二为文艺,三为民生”,把“中大民俗学丛书”的品牌擦亮了,民俗学也日益进入普通人的视野,成为了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

  作为著名民俗学研究专家,叶春生已经不是人们通常想象中独守书斋的形象,他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广东各地争相约请叶教授来到辖地,研讨民俗,设计民俗开发品牌。

  叶春生的足迹遍及南粤大地每一个角落。在中山,很多人都说自己是珠玑巷人,先祖来自中原,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假。这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鼻梁直而中间有点突出,脚趾的小趾头是分岔的。叶春生说,以长江为界,南边的人骨头有204块,北边的有206块。可见,珠玑巷的人就是从北方移民过来的。

  叶春生说,到过雷州半岛的人会发现:那里的人基本上都是背着手走路的。很多人不了解,觉得很惊奇。叶春生说,其实这也有它的文化根源。据叶春生解释,当年很多中原的大官因言或因事获罪,被押解到雷州半岛,其中有11位是宰相级高官。他们的双手被缚背后,难得自由。这个“惯常动作”也被后代继承下来了。叶春生到了雷州半岛考察,发现当地还有一个“十贤寺”,“其实应该是11个这样的高官,但当中有一位是坏蛋,老百姓就把他剔除出去了。”

  叶春生在海南发现当地渔民基本上有两个特征:头是扁的,走路的时候身体是向前倾的。为此他进行了观察和探究。“因为以前小孩整天睡在摇篮里,久而久之,头就扁了;尽管后来不睡摇篮了,但已经形成了遗传因素。渔民摇船多,用力很大,习惯成自然,走路的时候自然也带上了摇船的姿势。”日常生活中一些极为细小的物事,深究起来竟然包含着如此有意思的文化信息!

  民俗也能转换成生产力

  为什么现在许多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民俗学的研究和应用?叶春生说,民俗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如何提高文化品位?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最早开始重视的有肇庆,“龙之旅”这个旅游品牌现在已经很出名,当年就是叶春生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这个旅游品牌路线呢?叶春生对当地的父母官说:请看看肇庆与龙有关的地方有多少———新兴有龙山(后来新兴划归云浮)、龙母庙、鼎湖山……这些可以纳进同一条线里的旅游资源非常有整合的价值。这个旅游线路搞得很成功,参与的人很多。现在,龙母庙的收入占了所在县的财政收入的60%!县里专门派了一位常委、副县长到龙母庙里参与管理,担任主任,可见该县对龙母庙的重视。

  叶春生说,民俗学不只是一种学术、一种文学,还是一种技能,正因为如此,民俗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他说,在番禺有个小村叫沙坑的,每年都搞醒狮会,今年的年初八,为醒狮会组织的宴会有800多桌。村里醒狮会到外面表演,一场的出场费是1.5万元。其实,对他们来讲,1.5万元实在是小意思。“通过醒狮会,我们村民之间的感情熟络了,深了,村里很和睦!这些外来投资者都看在眼里,他们更愿意在这里扎根了!”

  (日京/编制)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