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何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08日05:13 新京报

  《人民日报》5月6日报道:近日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对此,文化界代表提议,中国应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所有的传统节日应有相应的假期,将其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亚洲某国和我国“争夺”端午节一事,我以为,并非全是坏事,“狼来了”的同时,也带来了外在的驱动力;可以意料的是,由于这种外在力量的长期存在,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语境下,在如何保护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这一课题上,我国必将强化忧患意识和相应提高行动效率。外来的文化压迫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活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透析端午节之争,我以为,着力点不是亚洲某国有没有申报的资格或权利,也不是如何立即行动起来誓死保卫我们的端午节与民族文化尊严,而应是从源头上深刻反思:为什么自近代以来,我们缺乏文化内在的驱动力。我们要考虑,如何妥善处理传统文化的延伸与丰富,并以此为基点,找到一个新方案打开出路,合理地构建良性的、崭新的民族文化心态与内涵,为民族素质的提升提供健康的土壤。

  如果站在这个带有根本性的角度考察,会发现用立法手段保护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一做法,仍只是外在的行动模式———以刚性的力量强制国民必须尊重与善待传统文化,却无法让国民自觉地、出于心灵需要地认为自己必须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他们就是保护自己的“血液”;立法赋予传统文化的只是“遮风挡雨的温室”,这个“温室”无法让传统文化获得“自我造血”功能,以主动融入国民生活的互动方式,焕发生命力。

  在文化领域,诸如行政、立法等手段只是必要条件,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教化———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拥有了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进而“润物细无声”的通道。能在个人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才是强大的、不随时间推移而摇摆的“神圣体”。

  学者黄仁宇认为,自宋朝理学以降,中国文化思维转求于己,注重主静、主敬和慎独,并认为今后中国700年社会性格的保守与拘谨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时代重新考量之,笔者以为,当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恰恰匮乏这样文化层面的恬静自省和内在修炼,并因此滑向浮躁和追逐,因追逐之无根而导致迷失与功利。

  因此,重新倡导“内在的立法”,无论对保护民族文化传统,还是开拓民族文化新的走向,都还有现实意义。修仰峰(福建编辑)(来源:新京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