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黄金周”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1日03:21 新京报

  头条评论

  把为期一周的长假称为“黄金周”,开始于2000年,其目的有二,一是聚集民众休闲时间,为民众出外旅游提供方便;二是刺激当时疲弱的国内经济,扩大内需。从当年的情况来看,确实达到了这两大目的。

  但是,这种把假期人为地聚集在一起的“黄金周”,上述的效用是威力不减,还是时过境迁?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几年,“黄金周”的效用与需要性,似乎受到了越来越多质疑。对于这些质疑,我们是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计算一下“黄金周”是收益大于成本,还是成本大于收益的时候了。不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是无法得出合适的结论的。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如果是前者,那么以行政的方式让“黄金周”延续下去也没有什么不可;如果是后者,政府就应该采取一种替代的方式(如带薪假),我们应该对这种“黄金周”进行更多的反思与检讨,并对这种人为地把假期聚集在一起的方式进行修正了。

  对于“黄金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从成本来说,并非人流大幅度快速流动所带来的交通事故、旅游网点拥挤、游客在旅游网点被强迫购买高价品而降低民众的福利水平,因为这些都可以通过交通运输部门、旅游业及一些旅游企业的收入增长来弥补。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基本上一种零和博弈,或正向博弈。即一方受损另一方受益,或一方受益总是会大于另一方的受损。

  而“黄金周”的成本就在于,随着“黄金周”一直推行,其边际效用递减。“黄金周”已经推行几年了,由于旅游网点的拥挤人多、旅途艰辛,人们对外出旅游兴趣逐渐减弱。据调查,目前北京有半数以上的民众在“黄金周”并不愿意外出而留在家中。还有,不少外地的民众,把“黄金周”看成了回老家“亲情度假”好机会。可以说,如今的“黄金周”,最初那种扩大内需的目的的效用基本上淡化。既然人们的休闲方式已经改变了,那么那种以人为的方式把一些假期聚集在一起能够有多少作用也就十分令人质疑了。

  “黄金周”让社会所要承担的最大成本是:一年三次的“黄金周”让整个社会的正常的活动完全停顿。而这种日常经济生活的停顿,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成本是无以复加了。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经济基本上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市场的变化需要及时地反映到国内市场上与经济活动的交往中来。中国实行“黄金周”,自然与国外通行的惯例无法接轨,给与国内有关的国际活动带来种种不便,更可能让国内的企业丧失各种好的机会。特别是全球24小时运作不断的金融市场,国内市场停止一周的运行可能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其次,“黄金周”的推行打乱了正常的政府工作秩序。比如说,五一节政府对国内经济过热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对于这些政策,这一个星期来,企业、市场执行如何,民众又是反映如何,国人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在国内外经济一日千里的今天,政务系统停止运作一个星期,所造成的损失肯定是十分巨大的。

  再次,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尽管国内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国际化,但是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巨大影响是谁也不可低估的。面对着国际上瞬息万变的机会,莫说是停止一周的交易,就是停止一个小时,都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一个好端端运作的金融市场突然停止一周的运作,不仅对国外的生意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就是对国人来说都是不可理喻的。可以说,如果“黄金周”不退出历史,给国内的金融市场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再其次,尽管“黄金周”的假期是把前后临近的周末假日集中起来实现的,并没有真正增加人们休假的时间,但是无论是假期前还是假期后的工作面上的负效应十分明显。而这种工作低效率的成本完全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

  还有,对“黄金周”的假期来说,大多数农民由于没有正式的工作,他们也就无法享受政府所规定的假日所带来的快乐;对于那些以计件制、节假日少的工人来说,与大多数农民的处境好不了多少。但他们则要承担“黄金周”假期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不便。可以说,“黄金周”对广大的农民来说是相当不公平的,也与政府要推行的科学发展观相悖的。

  总之,从以上的分析来看,“黄金周”所要达到目的早已时过境迁,它给社会带来的收益也是十分有限的,但“黄金周”增加的社会成本怎么也不可低估。因此,“黄金周”该是退出历史的时候了!易宪容(来源:新京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车臣发生爆炸总统遇难
中国工程师在巴遇难
美英军队虐待伊战俘
北京安徽发现非典病例
赵忠祥被告上法庭
北京国际广播电视周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国奥 冠军杯 NBA 国足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