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汽车产业安全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1日05:3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编者按:中国的汽车工业,是个既叫人爱又叫人恨的话题。进入21世纪以来,汽车工业在中国的发展极其迅速,汽车不断进入许多国人的家庭。但是,谈到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总是令人难以启齿。因为我们实在拿不出几件可以见“公婆”的东西,能够上台面的大都是几大跨国汽车制造商的产品。于是,传媒不断地发问:中国的汽车工业怎么了? 本刊综合了近期国内媒体有关中国汽车产业安全的报道,供读者参考。 提高汽车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商务部日前在厦门召开了2004年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讨会。国务院有关部门、汽车企业以及有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近100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的汽车工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无论是从汽车工业的规模、品牌,还是从企业技术研发、营销服务来看,与国外先进水平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特别是2005年1月1日汽车进口配额管理取消,关税进一步降低,中国汽车工业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会议上指出,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努力,特别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做好提升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的工作。产业国际竞争力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多方面。企业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体,企业要紧紧抓住管理创新、成本控制、研发能力三大基本要素,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不断增加竞争实力、创新基础和发展动力。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对提升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负有重要责任。特别是政府需要转变职能,着力于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创造,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汽车业没有捷径可走 东风公司副总经理、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文杰认为,在汽车行业,现在流行一些论调,如果不正确的看待,会造成一些损失。 “藐视论”:认为汽车制造不过如此,没有什么神秘的。如果从战略上这样考虑问题未尝不可,但如果实际上这样做就会导致一大批盲目的实干者,这就会造成社会资源极大的浪费。“过热论”:产能过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一定要有一个战略结构的调整。今后,越来越多地要靠市场来调整。 “捷径论”:认为发展汽车工业有很多捷径可走,甚至包括拷贝,所谓的“跟踪战略”,可是,发展到不恰当的程度可能就是侵害知识产权。 在目前的情况下,一定要让已经进入的,和希望进入汽车行业的人有一种历史观。我们不会去追求一个“万岁牌”的企业,但是一旦进入以后,我们一定希望营造一个百年老店,追求一种有序的竞争。不要以一仗胜负论英雄,不要以一役之胜定导向。 研发存在短视行为 华晨金杯是中国汽车自主开发的一个榜样。华晨金杯汽车公司研发中心高级经理张振威认为: 自主发展面临独特问题 “新中华”进行了几百项改进,有些改进是自己做的。让别人做的那部分“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方式都有。 国内以开发为目的的试验设备还不行。因为国内的试验设备主要是用在验证、检验方面,真正开发的工作做得并不多,开发方面的试验设备很难找到。 实际上,华晨金杯面临的这个问题是独有的,对合资企业而言并不是问题。因为合资企业的车型都是“拿来的”,不用进行那么多开发性质的试验,合资外方也未必见得同意中方进行更改。 自主发展不是包办 自主发展,并非所有的设计都要自己做。比如:宝马的研发队伍有8000多人,但在宝马的设计部还有大批其他设计公司的人在帮宝马设计。 现在,工程、设计等我们都还需要提高,但设计评审、认证、试验的能力必须具备,中国人必须自己做,否则无法判断别人设计的好坏。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 自主研发天地宽 合资汽车公司受到的限制太多,很多东西需要批准。另外,有的东西不会了,马上可以向外方要,自主开发性比较弱。我们就不是,什么都得靠自己,而且工作周期很紧,公司规定某个时候出车就必须拿出来,压力很大。 只有我们自己有开发能力,才能将自主品牌做下去,才能在众多汽车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将中国的自主汽车品牌发展下去。 最核心的是自主产权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日前召开的“广州·花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本土产业就是自己的产业” 创造我们自己的品牌,从中长期来讲是重要的,但从近期来讲,不一定要过分地追求自己的品牌。因为我们的生产能力上去以后,自然就形成了中国的品牌。 所以,最核心的东西是产品的核心自主产权。如果你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了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你自己的品牌自然就上去了。 过去我们经常讲民族产业,其实这已经是个过时的概念,现在国外一般是讲本土产业,这里既包括本国企业,也包括外国投资企业。所以应该把观念改过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国在中国投资的企业。 要缩短中国汽车产业与国外汽车产业的差距,首先要提高一些关键性的、基础性的汽车零部件水平,这样才能形成汽车工业发展的优势,掌握主动权。 如何加入全球化经济 中国的汽车产业,应该成为全球所有的汽车大厂、主要汽车品牌的每个生产链和供应链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才会有效地获得全球汽车产业大转移的机会。 “洋三大集团”悄然崛起 跨国公司在中国正在呈现集团化发展态势,“洋三大集团”雏形崭露。它们是:第一洋集团———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领导着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第二洋集团———通用汽车(中国)公司,领导着上海通用、柳州五菱、上海通用东岳、金杯通用等企业;第三洋集团———丰田汽车公司中国事务所,领导着一汽丰田(包括长春、天津和成都基地)、广汽丰田发动机公司等企业。 集团化发展会成空? 一汽、东风和上汽共同拥有一个响亮的名称———三大集团。三大集团享受着国家的优惠政策。2001年,国家公布的汽车“十五”规划正式提出,主要扶持三大集团发展。 有关专家认为,所谓集团化发展主要指:要拥有自主的品牌和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在要拥有自己的研发、零部件采购、大总成制造、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 但是事实是:单是独立的产品商标和品牌这一条,上汽就没有;如果把品牌细分为轿车和卡车,那么,东风没有自己的轿车品牌;如果拿核心竞争力来衡量,那么,三大集团目前的核心竞争力相当薄弱。 即使中国汽车走向集团化,所产生的规模效益也主要归属于外方母公司。 “两权”掌控与创新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汽车技术经济学专家胡树华曾提出创立“国家汽车创新论坛”的建议,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自主出谋划策。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汽车创新论坛上,胡树华提交了题为《再论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的文章。 “两权”,即指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和产品知识产权。 目前,我国的汽车企业纷纷与国外汽车巨头合资合作,虽然大部分国内企业仍在努力地维持着50%的股权,但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的市场也基本上被外国的品牌所垄断,实际上合资企业的控制权已经为跨国公司所控制。所以,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只有控制“两权”,即股权和知识产权,才能最终掌握汽车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控制权,最终实现汽车产业的自主、健康发展。 学会两条腿走路 日前,雷诺公司研发副总裁PierreBenzit先生表示:完全依赖技术引进的汽车工业,将永远亦步亦趋。 PierreBenzit先生说:“如果完全依赖从跨国公司引进技术,必然会在企业的技术发展方面存在一个滞后期。中国的汽车企业应该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投入新的技术、新的改进,学会用两条腿走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研发设施和研发能力。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在达成知识产权的分享协议的前提下,更多地与供应商、专业的实验室、大学甚至竞争对手、非汽车领域的大公司合作,实施战略创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5月11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