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1日10:33 广州日报大洋网

  制度创新乃和平崛起之本

  刘绍春

  围绕和平崛起这条道路,中国必须有一整套战略措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创新,以构筑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换句话说,只有锐意进行制度创新,才能支撑中国和平崛起的宏伟事业。

  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一个国家的崛起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制度创新必定在其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中国历史,商鞅变法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支撑原本比较落后的秦国迅捷崛起,最终统一了中国。唐朝“贞观之治”堪称中国古代盛世之极,正是当时的执政者在政治经济上的一整套制度革新襄成盛世伟业。放眼当今世界,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美国,兴起的根本原因都在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制度创新。有鉴于此,为了中国的和平崛起,我们首先必须着重考虑怎样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制度创新。

  为了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一方面必须着力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不断推进改革,不断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中国社会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出来。另一方面,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坚持和发展“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模式。

  西方政治文明的突出特点是“三权分立”,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表明,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模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此,建设融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也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障。

  建设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制度核心的民主国家。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首先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是一种既有统一又有分工、既有制约又有协调的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合理性又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是对世界多样性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坚持并不等于固步自封,而是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确保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还必须规范政府的执法活动,为此,必须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实行依法治国,还必须落实司法独立,消除司法腐败,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实行依法治国,还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进程中,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治国家建设工程。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以制度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的和平崛起就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作者是广东省委党校政治学系主任、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以和平方式突破发展瓶颈

  詹扬扬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5年的发展历程告诉世界:中国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选择了一条与以往世界其他大国崛起不同的道路,那就是创造共同利益而非扩张与掠夺的和平崛起之路。当然,这条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事实上,中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显露出某些制约因素,例如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也出现了与世界经济的一些磨擦。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和平崛起”就不可能实现。以和平的方式突破这些约束既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中国与国际社会磨擦的需要。中国的选择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发展战略的调整来突破发展的约束,寻求可持续发展,从而寻求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太地区各国的和谐与共赢,并确保中国在和平崛起道路上顺利前进。

  一、以科技进步突破资源约束。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经济上要突破的第一个约束是资源约束,其中包括各种原材料、能源约束。13亿人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资源富裕的大国,其自身资源拥有的水平甚至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都已经开始显示出矛盾,更难以满足未来长期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加的能源进口也是不断增长的对外依赖,从而使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世界经济的发展史表明,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是一个新的强国崛起的历史契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崛起,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德国和美国的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日本的崛起,都是因为利用了生产力革命性变革的机遇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在这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知识经济将取代制造经济而占主导地位,信息化将超越工业化而占主导地位,中国只有认识产业结构的这种历史性变革,并且能在这场变革中走到前列,才能获得历史机遇,真正实现历史性的崛起。因此,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杜绝浪费,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缓和传统经济结构的资源约束。

  二、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人口众多、重要资源的人均水平大多居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就业等一系列矛盾与问题,困扰和制约着中国的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同样也考验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把巨大的人口压力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用发展经济学的语言说,中国的劳动力属于“无限供给”,大量的低技能的失业人口、新增劳动力和从农村中不断流出的劳动力构成了这种供给状态。在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基本现代化,完成城市化过程之前,这将是一个基本局面。廉价中国产品大量涌向世界市场的基础就在于中国的这种劳动力供给。因此,中国的战略在于提升中国劳动力的结构素质,使中国可能在多层次上参与国际的互补性分工,不但获得分工的更大利益,而且获得外部市场的更大空间。换言之,我们不应当把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作为一个长期战略。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产品的快速更新是这种经济的主要特征。只有存在大量创新型的人才,我国才能在发展知识经济中赶上发达国家。要以开放型的人才管理体制培育和吸收各类人才,从而以人才强国战略支撑中国的和平崛起。

  三、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未来几十年的生态环境变化,将对我国国民财富的积累与国民财富的质量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必须依托物质基础、自然基础。我们的发展观要有一种长远的眼光,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更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自然资源对人类行为的支撑能力是有限的,一旦人类行为突破了那个限度,环境恶化将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要采取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作者是广东省委党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软国力是和平崛起硬要求

  陈江玲

  软国力的范畴很广,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的感召力、在国际政治中的结盟能力、利用现有国际组织的能力等。软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与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国力的竞争,也包括软国力的竞争。

  软国力对一个国家的崛起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任何国家在制定其国家战略时,都要重视使其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制度具有诱导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并把这种无形力量与其有形的物质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国家利益的实现得到充分的保障。正是由于软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主要的大国对增强软国力都十分重视。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中,也应当有硬国力和软国力平衡协调发展的总体设计。

  一、增强感召力、凝聚力和认同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具有使中华各族儿女和海外华人认同的内核本质,由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海内外华人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遗产,应当把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与现代高科技和市场手段相结合,注意弘扬民族和国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又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把民族文化的一些特质提升到积极进取、自由竞争、全球合作、以法治国的新境界,这样就完全可以形成世界上最有优势的文化竞争力之一。

  二、加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育。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崛起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奋斗,对青年一代加强“三观”教育,使之坚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察世界,分析事物,充实人生,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要把软国力建设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点发展,高度重视精神产品的质量和文化氛围的培养,创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首先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继承、培育和丰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应该是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需要培育负责任的大国公民心态。在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时,需要有追求中国人民利益与世界人民利益统一的心态。

  四、锻造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在软国力建设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弘扬和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当前应该特别注意在网络文化中培养和塑造新的民族精神和价值体系。(作者是广东省委党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科学发展中和平崛起

  段华明

  “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论”,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整思路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当前,全党全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方兴未艾,和平崛起理论又格外引人注目。“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论”两者的关系,简单地说,这是关于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新颖表述,表明中国正在面向世界探索全新的大国发展之路。从国内来看,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面向世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带给亚太地区的是巨大的历史机遇,而不是威胁。可以说,和平崛起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目标指向,而科学发展观是走出一条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

  和平崛起既是当代中国对自身角色、未来形象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承诺。尽管这个重要课题还需要完善,但是,它的内容和含义已基本明确,世界对和平崛起已经给予了很多关注。和平崛起作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国际战略抉择,也为周边国家普遍能够接受,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欢迎。美国前总统布什说:“我已经注意到(胡锦涛主席)和(中国的)现任领导集体正在致力于称之为和平崛起的事业。这使亚洲其他国家非常放心,对亚洲的整个面貌都非常重要。”

  世界历史上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和平崛起意味着我们将不走这样的道路。国力正在上升的中国,和一战的德国、二战的德日等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并没有通过军事扩张挑战现有国际体系的企图,也没有在已有的国际体系外,另造一个体系搞对抗或冷战的想法。有些大国的教训告诉我们,通过战争扩张或冷战对抗的形式,来改变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往往遭致失败。中国不会重复这个错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没有打破旧有国际秩序、威胁世界和平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出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又进一步作出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决策,在世界市场的公平竞争中,实现双赢、互利,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入21世纪后,我们要在世界上进一步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树立和平与发展的形象,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中国选择和平崛起这一全新的战略道路,打破了近代史上某些大国“争霸才能崛起、崛起必然称霸”的循环陈规。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中国的和平发展给邻国、给全世界带来的不是障碍、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如何做到在中国的发展中,既利用好世界的资源,又能保证世界秩序的稳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条解决问题的可行之路。走和平崛起的道路,确实需要解决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崛起在世界上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发展要消耗大量资源就要从外引进资源。如何避免国际为了争夺资源所可能引起的摩擦,出路无非是两条:一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世界市场提供的资源,也利用我们的资源,同时着力研究发展新能源;二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能耗和资源的消耗,并且对各种资源尽可能循环利用。我们正是由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看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光明前景!(作者是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

  解读“和平崛起”战略

  省委党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协办

  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崛起”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教授所说,实施这一战略,既要有制度保证,又要形成精神支柱,也要有社会环境。下面的一组文章,对中国实施和平崛起战略需要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链接

  “和平崛起”战略的由来

  专家提概念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演讲,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

  总理谈要义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温家宝总理明确地把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称作“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温家宝总理说:“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的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

  高层定战略200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04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重申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中国高层领导人的讲话,标志着“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国际先驱导报》)(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车臣发生爆炸总统遇难
中国工程师在巴遇难
美英军队虐待伊战俘
北京安徽发现非典病例
赵忠祥被告上法庭
北京国际广播电视周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国奥 冠军杯 NBA 国足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