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穆青是焦裕禄式的优秀记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10:01 广州日报大洋网
  2002年5月,81岁高龄的穆青同志回到阔别41年的延安。这是穆青在延安清凉山新华社旧址找到自己当年的办公桌。新华社发
冯健向本报记者展示三位作者的合影。
  5月12日早上,新华社一座普通的居室,阳光柔和地洒在简洁的客厅里,我们坐在冯健的对面。“缅怀焦裕禄同志逝世40周年”的采访话题,把这位年近80岁的老记者带入了悠远的回忆之中。39年前,穆青、周原和冯健三位新华社记者共同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报道。

  焦裕禄体现了“一切为人民”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采访于1965年12月开始,发稿是1966年2月7日,前后2个月。穆青当时先派在河南分社的周原做前期采访,我们于12月中旬一起到兰考深入采访。由于当时兰考县的条件极端艰苦,我们不得不回到开封进行整理、写作。当时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吴冷西流着眼泪审阅了稿件。1966年2月7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同时刊发该文,当天《人民日报》配合写了一篇社论,并且在一个月内又连发7篇社论。文章发表后,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高潮。

  他是共产党人的典型代表

  近40年来,为什么焦裕禄精神在人们思想中有如此的影响力和震撼力?我们应该向焦裕禄学习什么?冯健的回答是:焦裕禄精神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他“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群众对焦裕禄的众多评价中,报道概括为: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句话后来成为大家所熟知的焦裕禄形象和精神的典型语言。

  报道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大雪封门,焦裕禄背着粮袋给一对五保户老夫妇送粮食,推开他们家门,失明的老太太就问:“你是谁?来干什么?”焦裕禄就说:“我是您的儿子!”听到这个故事,三位记者都潸然泪下。

  今天讲起这个采访细节,冯健老人依然噙满泪水:“现在党中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认为焦裕禄就是最好的执政为民的典型。他一切为了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永恒使命,可以说,焦裕禄正是共产党人的典型代表。”

  穆青生平

  穆青祖籍河南杞县,1921年生于安徽蚌埠。1937年参加八路军从事宣传工作,1940年到延安,并就读于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起到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当记者,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在担任新华社社长的十余年间,他为新华社建成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

  兰考县老新闻干事刘俊生向记者忆述当年往事

  穆青临时改变采访计划

  昨天,兰考县的老新闻干事刘俊生向本报记者回忆了当年为新华社记者牵线搭桥协助采访焦裕禄事迹的经过。

  “穆青第一次到兰考采访焦裕禄是1965年12月17日,”刘俊生说,“焦裕禄逝世后,河南日报的编辑叫我写党的干部典型,我就写了一份记载焦裕禄二三事的材料。后来,新华社的记者知道了此事,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因为别的采访顺道来了兰考。”

  “……那晚大风雪,我看见焦书记倚在门口发呆。兰考人的安危冷暖搅得他一夜没合眼。大清早他挨门把我们干部叫醒,干哈?他说快去看看老百姓:‘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共产党员应该出现在群众的面前!’那天,焦书记硬是忍着病痛,在没膝的雪地里转了9个村。一个无儿无女的盲眼老大娘问他是谁?你猜焦书记咋说?‘我是你的儿子!’”

  “……暴雨下了七天七夜,焦书记一刻不停,打着伞在大水里来去,亲自测绘洪水的流向图。到了吃饭的时候,村干部张罗要给他派饭。可焦书记说啥也不端碗。为啥?他说‘下雨天,群众缺烧了。’”……

  刘俊生说,当时,穆青听了我们的陈述哭了起来,周原也哭了起来。穆青告诉我,干新闻28年了,我从来没有哭过。“穆青说,焦裕禄的事迹实在太感人了。穆青立即改变了原本的采访计划,饭也不吃了,立即召集10多名了解焦裕禄的相关人士到办公室开会。每位到会的人提起焦裕禄,都泣不成声……”第二天接着谈,汇报人哭了,穆青哭了。……

  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出台了,焦裕禄这个名字传遍了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模范。(曾卫康、焦向阳)

  穆青三人谈

  穆晓枫(穆青之子):

  父亲说焦裕禄是永恒的

  穆青虽然已经去世,但广大读者依然记得他所塑造的焦裕禄等众多党的好干部形象。昨天,穆青的儿子穆晓枫向本报记者讲述了父亲生前对焦裕禄精神的看法。

  穆晓枫说,在我父亲生前,就曾有人问过他:“焦裕禄的事迹整整感动了一代人,当今现实社会中,还容易找到焦裕禄这样的领导干部吗?”他很肯定地回答:“完全可以找到,但是表现形式不太一样,事迹也不完全一样,但是他那种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那种意志、精神,我认为还是不少的。”

  他认为,现在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不太为人所知的原因是宣传不够,没有去挖掘。他认为焦裕禄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典范,他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尽管时代发展了,情况变化了,但焦裕禄的精神,我们还是应该发扬。(刘彦广、曹丽辉)

  冯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者之一):

  穆青是人民真正的朋友

  40年前,穆青和战友共同写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时他也用毕生的辛勤和奉献树立起一个“焦裕禄式的好记者”的榜样。今天他成为新闻宣传战线的典型。

  冯健在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的这位战友时说:穆青最多的朋友是农民,“勿忘人民”是穆青的名言。穆青把人民看得很重。他是人民真正的朋友。

  在河南流传着穆青七访兰考、八下扶沟,走遍中州大地,和基层干部、普通农民交朋友的故事。

  穆青同植树模范“老坚决”潘从正的友谊,是基于他俩对事业锲而不舍的精神。穆青曾四次探访“老坚决”苗圃里的地窨子、他家的三间农舍和那个小小的农家院落。“老坚决”的堂屋里端放着穆青送给他的照片,苗圃里长着一棵穆青和老人合种的泡桐友谊树。老人弥留之际,还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喊着“穆青,穆青!”……

  穆青结识吴吉昌,是从听说周恩来总理嘱托吴吉昌解决棉花落铃的故事开始的。吴吉昌是全国闻名的植棉模范,又是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开会时常到穆青家里做客。曾有一年,吴吉昌拿出两斤试验田里长出来的长绒优质籽棉,送给穆青做棉絮褥子。他对穆青说:“絮个褥子铺在身下,你暖和了,俺心里也暖和了!”

  穆青曾说:“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和他们的伟大实践应当成为我们报道的主体。我的新闻人物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敬仰,堪称模范的人物。(刘彦广、曹丽辉)

  胡国华(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七易其稿写出传世佳作

  提起第一次听到他的老领导、原新华社社长穆青采写的焦裕禄事迹时的情形,胡国华至今仍记忆犹新。

  胡国华回忆说,当年穆青深入兰考采访完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后,回京首先作了一场采访报告。当时他在北京读大学,很快就听到了这个报告的录音。穆青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他们行程5000多里、采访焦裕禄生前去过的120多个村庄的经过。在谈到当地农民对焦裕禄的敬爱和怀念,讲述焦裕禄的感人故事时,穆青好几次声泪俱下,而听众也无不悲极抽泣。胡国华说,虽然当年的录音水平不高,报告有些地方听不太清楚,但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不久,新华社就播发了穆青七易其稿写就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国许许多多人收听或看了这篇报道后,都泪流满面,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田小平)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原文摘登)

  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贫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

  5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的一位副书记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他的手,两只失神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他时,这位副书记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这位副书记,然后说道:“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美英军队虐待伊战俘
我国成功控制今春非典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羽泉2004北京唱演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