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的孩子招人疼 ——三位上海支教老师西盟体验感动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5日13:37 新民晚报 |
沿着蜿蜒的山路,我们来到了西盟佤族自治县。听说县第一中学有3位上海支教老师,我立即找到他们。感动,这个频频出自他们口中的词汇,也是流淌在他们心中的真切感受。3位老师讲述了自己和佤族孩子的故事…… “流学”孩子小赛暖 支教老师张应才:2000年江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复旦实验中学任教,2002年9月初赴西盟支教。 镜头:“上学期开学,一中的教室里多出了60多个空荡荡的位子。为此,我和同事走进中课乡嘎喽村寻找‘流学’的初一学生赛暖。 在赛暖家的茅草房内,除了刚收获的5袋稻谷,最值钱的就是黑乎乎的铝制饭锅了。赛暖的妈妈患有精神病,是因为赛暖的姐姐不堪忍受贫困远走他乡。 ‘老师,你们……’干完农活回来的赛暖涩涩地看着我,欲言又止。不一会儿,一位满脸老态的中年人吃力地系好牛后,撑着根棍子踉跄地走过来,这就是赛暖的爸爸。刹那间,我禁不住流泪了:小赛暖是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画外音:最终,在乡政府和学校的资助下,小赛暖回到了学堂。去年9月和今年2月,张应才与复旦实验中学联系,募捐了15000多元钱,在一中建立奖学金,专门帮助困难的孩子。 生日收到两篮千纸鹤 支教老师王建新:1999年上海水产大学毕业后,在思源中学任教,2002年9月初,刚结婚8天的她便赶赴西盟支教。 镜头:“去年5月24日,我收到了一份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这一天是星期六。想起往年在家中过的生日,想起思源中学的孩子给我送的洋娃娃,我的心里就酸酸的。不经意间,3个学生跑到我跟前,从背后拿出2只纸叠的大花篮,齐声说‘生日快乐’。3个孩子说,他们送不起贵重的礼物,就叠了999只千纸鹤装在花篮里祝福老师。一阵阵暖意涌上我的心头,多质朴的孩子!” 画外音:佤族小姑娘陈丽在一中念初二,父母过世,家中还有弟弟和妹妹,靠姑姑抚养。王建新听说后,每个学期掏出300元给小姑娘。如今,小丽已经把老师当成了家人,一有难事就先找她。 向日葵、白糖与网站 支教老师张蓉:2000年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中原中学任教,2003年9月赴西盟支教。 镜头:“最感动我的是佤族孩子送的1捧向日葵和1包白糖。 去年9月,刚到西盟一周,给孩子们才上了4节课,我就得了肺炎。第二天上午,我在宿舍里休息。正迷糊时,几个陌生的学生跑来塞给我1捧鲜艳的向日葵,说‘老师,这是刚从山上采下来的’。我在第一次上课时只说了句自己最喜欢向日葵,没想到他们把这话记牢了。孩子们又拿出1小包白糖,‘老师,你可能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饭菜,以后吃饭的时候你就加点糖’,‘老师你好好休息’。我后来才知道,这包白糖是孩子们从仅有的几块钱班费里‘省’出来的。” 画外音:张蓉和孩子们一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www.zrongla.com。张蓉希望,借助网络,让更多山外的人了解佤山的孩子,疼爱佤山的孩子。 特派记者陈俊(本报云南西盟今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