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有多少“道德黑洞”?值得反思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7日14:20 人民网 |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讯近来《中国出版》、《出版广角》、《出版参考》等业内媒体扛起道德批评的大旗,《出版广角》第4期更是刊出一组关于“出版道德”的文章;国内一些大媒体也展开了关于图书出版炒作现象严重、专家学者针砭不正之风的系列报道,引起业内同行和出版协会领导的关注。5月12日,全国书市开幕第一天,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领导以及国内最具实力和品牌的大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汇集桂林,在版协召开的座谈会上纷纷发言,倡导“出版道德”建设,成为桂林全国书市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让人们在兴奋于中国书业市场化进步的同时,也注意到关乎出版道德的种种消极现象已严重到令出版行业顶尖人物群起而振臂疾呼的地步了。 如今的图书市场被林林总总的新书铺满了,却总令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有的从业人员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既然读者需求是多元的,各种出版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物竞天择,图书的价值应交由市场来检验。但是读者不断被“美女”、“乳房”、“快感”遮住了视线,“大师杰作”、“绝作”的广告浪潮更让人无所适从,试问,普通的读者是否真的有能力在被出版商导引着的市场上、从铺天盖地的书堆中寻觅到真正有价值的图书?一本书在选题策划阶段,在考虑拉动读者需求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图书还会影响人们的灵魂?图书的价值是否能够被无限夸大、肆意炒作,这样的做法是建设市场还是扰乱市场?图书在进行市场宣传和促销时,是否只需追求“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实结果,还是应当有一条明确的道德底线了然于胸? 与会领导和专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在收获许多荣誉和喜悦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惑与无奈。随着业内竞争的不断加剧,出版界难免泥沙俱下,诸如抄袭剽窃、不负责任、恶意炒作、夸张误导、恶意竞争、弄虚作假、粗制滥造、低级克隆、盲目跟风、重视引进、忽视原创、关注眼前、不求品牌、盗版猖獗、买卖书号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正在成为危害我国出版业的巨大隐患。西方有谚语云:“印行有害之书者,死后尚应受罪于墓中”。作为担负着国家文化传承重要使命的出版工作者,理应表现出极高的职业操守。而种种现象却显示,出版业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不良风气,出版道德面临着重大考验。 《出版广角》的专题讨论和与会领导、专家的发言提出了种种关乎出版道德和市场规则的诘问:有人否认图书属于“特殊商品”,主张还图书以普通商品的本色,而我们又怎么能用一个简单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每一本进入市场的图书?出版单位的经济利益与文化教育的百年大计出现矛盾时,用什么去度量一个出版单位的贡献?为什么国家明明在某些领域挂了禁行的大牌子,还有业者能从政府禁令之下阔步直行?产业的发展是否一定要以道德的失范为代价?出版人有没有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竞争态势下,究竟如何处理当前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何营造一个理性健康的书业市场环境?政府、行业、媒体和读者在如何摆脱这场道德困境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在出版业企业化转变的过程中,政策在变,法律在改,职业道德和行业规则都在发生转变。然而,因为国家的法制建设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和探索过程,职业道德规范就将在转型期间的出版秩序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行业,注定不可能长久繁荣。缺少职业道德和行业公认的准则,将使整个行业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从而导致行业失控。今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布《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说明了出版职业道德问题已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危及到了行业的整体生存和发展。但是行业准则如果不被真正重视,将仅仅是一纸文件。鉴于道德失范有蔓延之势,必须对种种不道德行为下一剂猛药。假如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使守德者吃亏,诚信经营者吃亏,整个行业会面临大的危机。专家同时指出,道德建设和相关法律的完善,是引渡迷魂的双桨,双方缺一不可。 一些人文学者进而从经济学角度将道德视为一种经济资源,联系当下的各种恶性事件,指出道德资源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瓶颈。道德水平的低下将使国家付出更多的制度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出版行业的一些极端现象与社会上出现的假奶粉、毒韭菜、毒粉丝事件实际同属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道德缺失,其严重程度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与会领导和专家呼吁政府管理机构、行业组织、出版单位共同努力,建设理性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出版工作者应遵守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加强道德自律,恪守职业道德规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共同做大中国出版业的市场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