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部长夜谈”为何不告而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8日06:39 深圳商报

  据新华社报道,被称为“架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的福建省某市组织部门前些年推行的“组织部长夜谈联动”制度,这两年却悄然消失了。

  笔者以为,“部长夜谈”从“大起”到“大落”,不可能只是报道中所指出的急进式的“扩大化”所致,相反,在其制度的深处,就埋藏着它必然消亡的“死结”。

  “部长夜谈”之所以会有效率,主要来自于组织部门的“强势部门”地位,来自于某任组织部长的个人觉悟。在“部长夜谈”的效果和效率完全取决于个人作用的情况下,“人走茶凉,官去政息”就几乎是必然的。这同时还决定了当这一制度被扩大推广到其他部门之后,门庭冷清的必然命运。因为这些部门手中并没有像组织部门那样的干部任免大权,“找了也白找”。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夜谈工作的质量。当这种质量下降到了一定程度以后,“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就不可避免,而“不告而终”似乎也就顺理成章。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的司法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社会正义的维护还有赖于行政机制的补充运作,这也就决定了政府向公众提供行政救济的必要。“部长夜谈”无疑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行政救济”,而它当年的红火也足以反映出老百姓对这样一种“行政救济”的急需。

  要解老百姓急需行政救济的“燃眉之急”,重吃回头草,重新搞“部长夜谈”的意义是有限的。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借鉴“部长夜谈”的成功经验,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更好的完成对大众的行政救济工作。

  作者:舒圣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汤尤杯中国捧回双冠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