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七夕公仔制作绝技父传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8日09:07 南方日报

  这是正在慢慢消失的南国女子专利,谁知在一个老汉手中复活……

  七夕公仔制作绝技父传子

  七夕,是中国人的情人节,喜鹊银河搭桥、少女南瓜藤下偷听、姑娘穿针引线乞巧赛巧,中国人自有中国人的浪漫。

  而广州的七夕乞巧更是独具特色,被称为“七姐诞”、“摆七娘”。欧阳山在其长篇小说《三家巷》中对南国风俗多有描述,在他的笔下,广州的七夕乞巧热闹非凡——“这七月初七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依照广州的风俗,这天晚上姑娘们摆出巧物来,就得任人观赏,任人品评。哪家看的人多,哪家的姑娘就体面。”

  看来,这七夕是姑娘们赛谁手巧的节日,是女性的专利。但昨日,当笔者走进天河区东圃镇车陂街道办事处民间艺人李光华工作室,看到一个个锦衣华服、顶珠戴冠、眼波流转的七夕公仔时,不由感慨:男儿“乞巧”巧更巧。

  万千芳华只藏胸中

  脚踩白云,手执金箍棒,身穿亮片、彩线缀成的华服,头冠上的两根雉鸡翎高高竖起,活脱脱一个敢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而穆桂英则头戴凤冠,手执大刀,背插护背旗,目光深远,既有武将的飒爽,又不失女子的妩媚……

  李光华的每个七夕公仔都如此雍容华贵、神形兼备。完成一个公仔,至少需要3天。有时一个头冠就有近百颗细珠,一个个串起来、缀好,可能就得花上近两天的工夫。他使用的工具不外乎剪刀、镊子、石蜡、铜丝、浆糊、草纸等,普普通通的布片、彩珠在他的巧手之下,化腐朽为神奇,成了一个个让人叹为观止、爱不释手的传统人物七夕公仔。

  李光华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忠臣和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成为他创作的对象,诸如曹操、秦桧这些民间认定为奸臣的人是上不了他的“台面”的。

  李光华做“公仔”,不用图纸,也不用找模样照样板,看上去就如“凭空捏造”似的。“做公仔的图纸和模样全装在这里了。”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

  他酷爱粤剧,大戏中演唱的历代俊杰好汉、神话人物便一个个深烙在他脑中,成日看大戏,看得多了,对戏剧人物的个性特征有较深刻了解,抓住最能代表人物的神态、动作及服饰而做成的公仔,使人一眼就能看清楚,不会混淆。此情形正如郑板桥画竹,一切“成竹在胸”。

  情迷七夕公仔数十年

  李光华出身于一个裁缝家庭,父亲是广州做洋装的好手。幼年时期的耳濡目染让李光华对服饰的裁剪缝制、尺寸比例了然于心。他小时候见人们“摆七娘”,很喜欢那些小东西,心想女的可以做,为何男的就不行?于是便从地上挖些泥巴,自己根据脑海中浮现出的人物一个个捏造出来。

  他一得闲就跑去状元坊戏服厂凝神观摩人家的手艺,什么人物是什么身份,穿戴什么服饰,使用什么兵器或道具,衣冠的规格、颜色等都烂熟于心。

  1964年,李光华与当时颇有名气的“女人章”师傅精心合作了一台七夕公仔,却被当作封建迷信没收了。从此,他便“金盘洗手”,一心一意当起了养鸟人。

  直到2001年,广州市天河、黄埔一带的村镇开始恢复七夕活动。但李光华发现大多数公仔的资质都太差,同时看到七夕乞巧不再是“封建迷信”了,多年压抑在心的对七夕公仔的喜爱重新冒了出来。李光华开始制作七夕公仔了,一拿出来就折服了众人。现在,不仅周围村镇的人请他做七夕公仔,很多海外华人也慕名而来,要收藏他的七夕公仔。

  失传的纸通公仔“复活”

  几年来,李光华老人已经制作了上百个七夕公仔。我们问他:“您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件?”他立刻小心翼翼地搬出了一个纸通公仔“花木兰”。

  所谓纸通公仔是“乞巧节”的一种风俗工艺品,据说是“自梳女”按照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用半透明的纸卷成通管,横剪成圈的纸通粘贴成人物、花鸟等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组成一板板饶有趣味的纸通公仔,在七夕乞巧时摆设。

  李光华告诉笔者,纸通公仔的手艺其实已经失传了。上个世纪50年代,广州文化公园曾经展览过纸通手工艺作品,是由当时黄埔区文冲村的陈章老师傅制作的,但其手艺并没有传下来。在这几十年中,纸通工艺作品了无踪影。

  这个花木兰的纸通公仔是李光华根据自己在文化公园的所见,凭着记忆和前辈的叙述,耗时40天摸索制成的。整个作品是用纸卷成筒状,再根据需要剪成大小不一的芝麻般的颗粒状然后一个个粘在模子上,最后把模子退出。整个作品没有支架,只靠本身的承受力支撑,所以整个公仔是通透的,因而称之为纸通公仔。

  徒弟只有儿子一个

  李光华庆幸自己晚年碰上了好时光,使他能够重拾停顿多年的爱好不致白废。但同时他对自己这门手艺的未来传承很担忧。到目前为止,只有他的一个儿子在跟着学做七夕公仔。

  因为七夕公仔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所有的工序全靠手工操作,设计出型后每一朵花叶、每一枚珠片,都要一针一针地细细缝绣。比如杨贵妃头上的凤冠,马不停蹄也要做足3日。没有艺术造诣,没有裁缝及手工技术,没有对中国数千年传统的全面了解,没有历史知识的深厚积累,没有对各类人物的准确把握,不易做得出来。

  一个曾在岭南大地广泛流传的千年古俗,至今只幸存于广州之一隅。作为一个民间艺人,李光华的工艺制作既无图纸,也无任何文字资料,徒弟目前也只收了一个。

  七夕之节,日子还在,但传统中很多寄予人们美好愿望的各式活动正在慢慢消失,希望这些美仑美奂的传统人物公仔不要消失。

  本报记者 甘丽华

  通讯员 天宣

  图:

  李光华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学做七夕公仔,练就一手绝技。他的执着追求,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艺术得以发扬光大。郭长荣 摄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台湾“大选”验票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西安宝马假彩票案
广州假酒中毒事件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汤尤杯中国捧回双冠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