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周末监禁”彰显人性执法之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9日01:05 红网

  当你听说某一个人被判刑了,你大概马上就会想到:这个人即将面临着铁窗生涯。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人承担刑事责任接受法律制裁的方式,除了被判处极刑以外,“赎罪”的方式大概也就只“坐牢”这一种。如果某服刑在押的犯人,“一周前五天,犯人离开监狱,到指定工厂上班,下班后自行回家住宿,行动自由与普通人一样;服刑期内的监禁,只需在周末回到监狱进行”,肯定会有许多人觉得这太难以置信,甚至有人可能还会反问:这还可以叫坐牢吗?这岂不是对罪犯的放纵?“黑乌鸦心态”浓厚的人,马上也许还会联想到执法腐败、给黑色交易开了方便之门等。

  诚然,上述担心并非都是多余的,但是,正如在探索中的前进永远都要比原地踏步来得好一样,令人欣喜的是,上文描述的“周末监禁”在中国毕竟真的已经有先例了。据《解放日报》5月17日报道,宝山监狱首开上海监狱之先河,首创了“周末监禁”。此举不仅在上海监狱中是“首例”,在全国监狱范围中也是“先驱”。

  众所周知,我国的刑罚体系一直都是以“监禁”为核心的,换句话说,对罪犯最常用的惩罚手段就是坐牢。但是,一直都是这样,并不意味着这样做就一定是完全合理的,也不意味着就没有对之进行改革的必要。殊不知,“非监禁”型的社会化服刑方式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在欧美国家很普遍了,尤其适用于轻型犯和近期犯。不难想象,对于一个罪犯,尤其是犯罪性质并不很恶劣,或者狱中表现一直良好而且不久就将重新回到社会的犯人们来说,给他们一个非监禁的服刑机会,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尤其彰显了人性执法的美丽。

  首先,让罪犯坐牢并非惩罚的目的,而只是一个惩罚的手段,惩罚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对罪犯的改造,让他重新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而无害的人。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有时候“坐牢”却往往并非最优的选择。笔者曾经在央视的国际新闻节目里,看到过美国某法官对一个年轻小偷的一个有趣的判决:要么服刑3个月,要么举着“我是小偷”的牌子在公路边的长椅上坐上3个小时。最后小偷选择了后者。可以想见,对于一个爱面子的年轻人来说,有了这次因偷窃而遭到“羞辱”的经历,他以后大概是不会再重蹈覆辙的。相反,服刑三个月却并不一定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何况法官对小偷的“羞辱”实际上也很仁慈,并未过度地伤害到他的自尊,甚至还允许他戴着鸭舌帽和墨镜。

  毋庸质疑,牢狱生活确实可以改造一部分人,但与此同时,牢狱生活也很容易让另一部分人颓废,容易让犯人们觉得自己无脸再见人压力太大,甚至有人因为一次坐牢的经历就永远都没有再次振作起来过。在情感的修合和压力的化解等方面,再称职的狱警可能也是比不过他们的亲人的。“周末监禁”,让犯人大部分的时间都和亲人在一起,既能体会到家庭的温馨和快乐,还能让他们在工作的同时领到对许多服刑人员家庭来说都很急需的一笔工资,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依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人”,而且“我的家庭非常需要我”。

  再者,“周末监禁”并非彻底释放,每个周末他们还得回到监狱来,这一方面方便监狱及时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服刑人员用亲身的感受在“自由”与“监禁”之间有一个鲜明的对比,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由”的美好,以期他们在获释之后能对“自由”更加百倍地珍惜。

  尤为重要的是,“周末监禁”彰显的是人性执法的美丽,不仅是实实在在的为犯人着想的善举,也有助于监狱工作人员改变对服刑人员的另类看法,从而让服刑人员感受到更多的人性温暖。而这种“温暖”既是“改造”过程中的应有之义,更是改造犯人的最有效的“武器”。笔者真心地希望,“周末监禁”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推广,并且在摸索中不断完善,越走越好。(稿源:红网)(作者:舒圣祥)(编辑:杨国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飞人乔丹2004亚洲之旅
台湾“大选”验票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