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党报要想真正“上路”还得力治“三大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01:54 人民网

  网友:毛天祥

  细心的北京市民最近发现,在遍布北京街头的报刊亭能方便地买到《人民日报》等党报了。据介绍,以往只在各邮局零售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党报开始在城八区部分报刊亭上摊销售。现在,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旁,高悬党报“销售点”字样的报刊亭成为城市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曾经“养在深闺”的党报如今也摆上报摊,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形式上已经走上了“亲民”的路。其实,党报不但要在形式上走近老百姓,更应该在内容上考虑做相应的版面改革,从而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进人民群众的“心”中。如果党报的内容仍然严肃,形象也还是形式呆板,那么即使摆上报摊也是徒劳啊!

  刘少奇曾经这样说过:“人民的呼声,人民不敢说的、不能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你们说出来了。如果能够经常作这样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就真正上路了。”毋庸讳言,如果拿刘少奇同志的话来衡量,目前不少党报的人民群众的喉舌功能在某些地区,某些时候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声音还没有得到经常的、充分的反映。这就足以说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并未真正全部上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报纸”也并未真正全部走进“寻常百姓家”。

  党报要想真正“上路”,首先就应该力治“聋哑病”,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喉舌功能。还记得我国第一个首先由党报记者揭露出来的重大事故吗?2001年,广西南丹矿区“7·17”重大矿难发生以后,人民日报记者毫无畏惧,坚持继续采访,写出了多份极具价值的“内参”和系列揭露性报道,使南丹矿难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这“第一个首先”固然弥足珍贵,但我们更应该为此举的“前无古人”而感到遗憾,为更多的党报在“装聋作哑”而感到悲哀。其实,从众多读者来信和人民网网友反馈可以看出,党报此举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应当说,这是党报和党报记者关注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经典个案,是党报贴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模范。其实,党报只有增加人民群众活动的报道的比重,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头条”、“让鲜活的新闻上要闻版”、“在要闻版上给人民群众以重要位置和更多版面”,才能有所作为啊!

  党报要想真正“上路”,其次还得力治“结巴症”,注意新闻信息发布的充分性和透明度。党报在获得重要新闻信息方面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这种资源优势令都市报艳羡。但有些地方党报却忽视了对权威信息的充分发布,或放弃了对重要信息的深度发掘。以党报发布的干部任命的新闻为例,这类涉及人事变动的新闻信息无疑是重要的,也是受众感兴趣并愿意关注的。但党报发布此类信息时常缺必要背景,就是那么简简单单几句话,甚至“一笔带过”。如此吞吞吐吐,如何让受众喜欢呢?果真如此,即使天天摆上报摊,最终也会因“无人问津”而“散场”。

  党报要想真正“上路”,第三就得力治“官样病”,大力改进文风,给读者以亲切感和亲近感。毫不客气地说,目前有些党报用“三个较多”和三个较少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官话、套话较多,公文式的报道较多,简单重复的现象较多;相对应的是,新鲜活泼的群众语言较少,群众实践中的鲜活事例较少,新闻报道手法的创新较少。试想,如果一个人讲话老是打着“官腔”,又怎么让人感到亲切,感到生动呢?又怎么能够让普通老百姓亲近呢?文风虽然只是形式问题,甚至只是语法修辞问题,但是问题的实质则是对读者、对群众是否足够地尊重。一个媒体如果没有优良的文风,那就会将人民群众拒之于门外,与“三贴近”要求背道而驰。

  事隔多年,马克思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依然振聋发聩:“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笔者并非专业人士,班门弄斧地提出了以上这三点建议,是否可行,求教于大方。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亚洲之旅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