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坚持两个结合 做好人才培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08:44 贵州日报

  “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关于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以此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贡献。

  学习,是指人们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不断运用于实践,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如此不断的循环和往复,才能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在不断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如果不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把学习停留在对词句的记忆或理解上,最多只能成为一个“满腹经纶”的书呆子,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革命时期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王明脱离中国革命实际,教条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斗争,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它的兴旺发达,必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的结果。我们的党是一个善于学习实践的党,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全党的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时候,总是把学习和实践的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党同志的面前。正因为我们有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善于根据不同阶段形势和任务的新变化,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勇于实践,我们党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幼稚走向成熟,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定地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培养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使用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两个坚持”是互为因果、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人才培养中的运用和发展,坚持“两个结合”,就坚持了科学的人才培养观。

  那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怎样建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才能实现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层层发动部署,统一干部群众对学习重要性的思想认识,转变学习就是在校读书的传统思维习惯,树立学习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增强不学习就要落后,不学习就要丢饭碗的危机感,营造领导干部带头,全民争先学习的良好氛围,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使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化作群众的自觉行动,使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化为生产者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转化为生产斗争的巨大物质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在人才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开辟包括职业技术教育、远程教育、老龄教育等在内的教育培训渠道,建立健全全民终身参与学习的培训机制。三是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业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学风要求,把坚持学习同强化政治意识、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五种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四是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类人才搭建实践的平台,使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和调整既定的思想观念,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建立和营造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氛围,使学习创新的人得到相应的利益和获得社会的尊重,充分享受学习创业的乐趣,逐步形成“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充分享受学习创业”的乐趣,逐步形成“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不断转化学习成果—进一步加强学习”的学习循环系统,使每一个人的存在价值都得到实现,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并使之得到发挥。因而在培养好人才的前提下,必须竭力构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强国的优势,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否则,让“学非所用、学了无用”的消极心理在社会意识中占了主导地位,整个社会就缺乏了生机与活力,“人亡政息”的呆板与沉闷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为此,我们建人尽其才一是要树立人才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思想,转变人才就是机关干部的传统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积极作出贡献的人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让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在人才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要求,打破城乡、区域、行业、身份等方面的限制壁垒,疏通人才流通渠道,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人用人;推进人才结构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事他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潜能。三是建立实践检验人才的人才评价机制,按照《决定》提出的“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细化各类人才的评价标准,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奖励制度,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工作环境。

  作者:张春山 姜久伦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