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08:44 贵州日报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西部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极为关键。自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进入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时期。冷静客观地认识分析西部大开发中的形势和任务、困难和问题,对于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进而顺利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不无裨益。

  形势和任务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8年就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段话不仅讲了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也点明了适时吹响西部大开发序曲的主题。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90年代由温饱到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东西部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逐步拉大并且有扩大化的趋势。2003年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的GDP分别超过了1万2千亿元,加上浙江和上海,这五个省市的GDP约占全国的46%,而人口占比还不到25%。

  反观西部,按现在的划分,西部地区包括西南、西北十个省、区、市,加上比照实行西部优惠政策的内蒙和广西,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3%,人口将近30%,而GDP占比还不到20%。整体上讲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政策因素等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进一步加大了。如果放任这种逐步加大的发展差距,将不利于社会民族团结安定,不利于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本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因此必须站在全国全民族利益的高度认识和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困难和问题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客观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第一、地理位置限制。多数西部省份位于内陆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对外沟通不便,即使在国境线上,邻国都为欠发达国家,难以发展像东部沿海省份那样的出口加工型外向经济;国内相邻省份也多为“难兄难弟”,经济互补性不强,难以“扶兄弟一把”。

  第二、自然条件恶劣。从自然环境来看,我国的沙漠化、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省份,许多地区严重缺水干旱,过度砍伐、乱采乱挖导致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戈壁滩、盐湖等高原山地及干旱沙漠地域等以及气候因素致使传统农业无法大规模发展,铁路公路电站等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投资高,个别区域因极度缺水和干旱致使生存都极为困难。

  第三、历史因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及频繁的战乱等因素,广袤的西部地区得到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极为有限。建国后党和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动员国家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进行的三线建设奠定了今天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大中型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项目的建设高潮又导致了东西部间新的发展不平衡。

  第四、人口及素质因素。人口快速膨胀,又难以普遍接受必要的基础教育,山村落后地区甚至近亲婚姻,导致人口总体素质下降(数量上升,平均受教育水平、基本技能、健康水平等下降);由于地广人稀或山高路远,加上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西部地区较少或难以充分接受现代社会的信息熏陶,多子多福式的思维方式,刀耕火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然在一些地区占主导地位;本来西部地区人们受教育平均年限和质量远逊于东部,新一代人才资源又多流向了东部,更加剧了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无异于雪上加霜。

  第五、政策因素。中西部地区富有的煤、油、气、肥及其他矿产资源国家统得过死或制定的价格不尽合理,削弱了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和资本积累,束缚或限制了地方和个体积极性的发挥。党和政府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制定并推动实施了中央至地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各级干部定期交流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干部结构和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但有时过度频繁的干部交流又造成政府及干部的短期行为。

  从主观上看,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也有自身的原因。有的表现为,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有的是观念落后,思想保守,自暴自弃,因循守旧;还有的表现为不顾条件,盲目攀比,违反规律,急功近利。绝大多数西部地区财政收入有限,入不敷出,但不顾地方条件和财政收入状况,仓促决策和盲目上马的所谓政绩工程如各类广场、中心、开发区随处可见,寅吃卯粮,千城一面;有名无实、劳民伤财的各类展销、会展、商贸活动此起彼伏,风去云涌,造成极大的浪费和负面影响,而中央和地方上级政府对此缺乏科学严厉且行之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由于商业经济不够发达,社会“精英”受物质和精神利益驱动,施展浑身解数,投机钻营,客观上使各类社会腐败现象花样翻新,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若干思考

  借鉴国际国内的经验与教训,笔者认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研究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法律先行,政策到位。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文件或通知为依据的,尚缺乏全国性的法律性文件支持。应通过全国人大尽快制定颁布相关法律,如《西部开发促进法》,明确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引进、税收及财政转移支付、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及民间资本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规定,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和地方法规,从而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长期稳步顺利实施。

  第二、因地制宜,规划先行。西部各省份应制定和实施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计划,切忌盲目仿学照搬发达省份甚至国外的模式。应特别注意突出地域特点,发挥各地优势,发展地方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省份根据中央政策和本地实际和优势,积极实践,勇于探索,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经济社会条件的发展道路,如“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加工贸易、保税区,等等。由于大部分西部省份不具备发展上述经济类型的条件,因此必须结合本地实际考虑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西部省区市均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如水利、矿产、中草药、自然山水、少数民族文化、特殊地质现象和遗迹,发展旅游业、特色产业,建设国家级和地方的大中小型基础设施(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条件得天独厚。具有高科技人才和企业优势的地区,如西安、成都、重庆、贵阳等地,可以凭借这种优势建设经营赶超世界水平的现代化企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抓好教育,留引人才。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仍然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放任人口增长,全面建设小康将是一纸空谈。这点对西部地区尤为重要。中央和地方财政要确保西部省份基础教育费用支出,偏远山区和人口稀少地区从小学就应建立寄宿或半寄宿式学校,降低辍学率,确保适龄儿童完成基础教育。国家和地方应制定政策提倡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到落后地区交流教学,如当年的“讲师团”活动应制度化。

  经济落后地区人才流失尤为严重。“孔雀东南飞”,有物质利益驱动的因素,也有使用人才小环境的问题。如果使具备真才实学的人士感到无法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不能得到充分信任和重用,何谈引进人才?因此首要的是留住和用好本地的有用之才,其次才是引进人才。而且留住和用好人才不能仅仅依靠包青天式或伯乐相马的方式,要有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度,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立足培养、留住、用好当地人才的同时,积极探索灵活政策引进外界人才。

  第四、恢复生态,保护环境。长江、黄河及珠江源头及其上游保护区均位于西部,过度放牧、种植、开采和失于保护造成沙漠化、沙尘暴、石漠化;乱采乱挖,个体小煤窑,小炼焦等对珍贵自然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造成对森林、草原、矿产、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灾难性破坏和浪费,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长期坚决实施退耕退牧、还草还林,合理规划,有序开发,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同时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营造环境,促进开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积极的对内对外开放意识至关重要。由于人们法律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乏、权力部门设置多种障碍吃拿卡要、工作效率低下等投资软环境的软肋吓走气走许多外来投资者的事例,在西部地区有很多。所以,在建设道路、通讯、供电、供水、排水及垃圾处理等投资硬环境的同时,建立有利于吸引国外及国内投资者的投资软环境考核监督机制已迫在眉睫。必须在咨询、审批、服务、效率乃至诚信、守法、法规透明度等方面营造使投资者感到放心、满意、公平的基础上,才能谈及更多更好地利用外来资金发展当地经济。这也是我国加入WTO后的基本要求,经济落后地区对此应有更多更强的危机感、紧迫感。

  各地在实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1)要特别重视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级大中型项目,自己上项目要量力而行,切忌“钓鱼”工程、“胡子”工程;(2)注意多渠道筹措资金,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发行国债(西部开发国债期限可长至30—50年),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及地方银行,贴息贷款、扶贫贷款等),股票融资,民间融资(企业和个人集资),国外资金(投资和优惠贷款)等。(3)根据生态及环境容纳能力规划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如道路(国道主干线、省际道路、省内主干线等)、电力(水火电、风力、太阳能、地热发电等)、城建(城市煤气或天然气、供排水、垃圾处理、城市道路等)、旅游业先行。多发展就业机会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加资金密集型产业要实事求是,忌讳脱离实际、贪大求洋。(4)要由有资质的权威机构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并公平、公开、公正地审查(注意非审批),以避免破坏资源、环境,浪费天然资源和资金;(5)加强工程监理,严防“豆腐渣”工程,对国家、人民、业主负责。

  开发西部是造福当代、惠及千秋的伟大事业,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实现。西部各省市区只要抓住机遇,脚踏实地地苦干实干若干年,看准了就扭住不放,一干到底,决不动摇,定会干出成效,赶上东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造福于西部及全国人民。

  作者:王革凡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