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自主创新技术研发芯片能否摆脱制造宿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09:34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世界芯片产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与其他工业产品相似,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芯片制造基地,而非设计中心,更非利润中心。这种代工模式和制造宿命能否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来改变?

  李为民拆开了一台电信交换机(一种遍布于全国电信网络中的基础设备),里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芯片,世界著名的芯片商标:intel、Broadcom、Marvel等位列其中。

  然而就在这台交换机的核心位置上,有一颗印着“华夏网芯”的芯片。“这是真正的‘中国芯’,除了我们,全世界只有两家顶尖芯片企业能够设计如此性能的路由交换芯片。”李为民介绍说。

  作为回国创业的“海归”,李创立了数据通信芯片设计公司——四川南山之桥微电子有限公司。

  许多业内人士及官员对华夏网芯评价很高,甚至有人认为,它的问世宣告外国厂商对我国路由交换领域核心芯片的垄断时代的结束了……

  “确实,华夏网芯所涉入的是一个没有邻居的行业,国内的一些电信设备制造商在这方面表现得无所作为,他们用的芯片基本都是国外的。”通信咨询公司赛迪顾问副总裁黄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事实上,李为民和他的企业打通了国内数据通信核心芯片由设计到制造的产业链。但是,以华夏网芯为代表的自主知识产权芯片设计仍面临着产业化风险和市场考验。

  产业链缺“芯”少魂

  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的销售额已达2074.1亿元,但是这仅仅相当于美国集成电路公司英特尔一家的销售额。

  “去年,英特尔的利润率达到18%,而中国的集成电路市场的利润率只有3.7%。”大唐电信总经理魏少军在今年2月底举行的2004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上对记者说。

  “我们的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缺‘芯’少魂,只是停留在制造业阶段,核心技术都得用英特尔的,利润都被英特尔这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公司赚去了。”魏少军说。

  在魏所在的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作为系统设备制造商的中国企业已经颇具竞争力,比如华为已经成为国际通信设备巨头思科的主要对手。但是,这家民营企业仍无法避免,在数据通信领域中“国外一代芯片国内一代系统设备”的被动局面。

  在迅速引入“台积电”等台湾芯片制造“大佬”,并形成一定的产能之后,上海的产业规划者们不得不承认,“上海现在可谓是中国集成电路(芯片)的基地,但它只是制造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理事长邹世昌说,“因为我们缺少核心技术。”

  事实上,要摆脱仅仅成为制造中心的局面,就得有自己的芯片设计企业,并最终由研发到生产形成一条完全自主的产业链,这被认为是中国芯片业的出路所在。

  现在国内芯片业的产业链是残缺的,几乎所有新兴的国内芯片制造企业的主要客户都在海外,“在中国,如果要做代工老大,你的主要客户就在国外。”国内领先的芯片代工企业CSMC(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士抱怨,“需要代工服务的本地芯片设计企业太少了。”

  尽管制造能力处于成长期,设计能力刚刚起步,但中国集成电路的市场却有着诱人的前景。

  这背后,是一场1970年代在日本、1980年代在韩国、过去10年在台湾的芯片制造业大变迁。以前几乎没有什么芯片制造能力的中国现在则有了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

  黄涌介绍说,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总销售额达2074.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1.0%,为近三年来的最快增长速度,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的“火车头”。受产业形势激励,并在国家推出种种建厂优惠政策以及人力成本的吸引之下,饱受全球芯片业低迷之苦的海外芯片制造企业尤其是台湾企业,纷纷来到中国内地建立先进的生产线。

  正是这些制造商为芯片设计者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事实也是如此:根据赛迪顾问半导体分析师宋宇透露,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在2003年翻了一番,从2002年的21.6亿元增长到了2003年的44.9亿元,同比成长108%。

  打破垄断者归来

  而此时,美国硅谷的芯片圈子里,越来越多的芯片设计者开始回国创业。

  李为民,爱读《毛选》和在技术上讲究方法,早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结果在学业期间便开始了在硅谷国际主流芯片公司工作的生涯。几年后已经做到高级核心工程师的他却决定“趁着海归还没有臭大街”回国创业。

  那是2002年6月,李卖掉了美国的房子,回国创办了一家芯片设计企业——南山之桥,他将公司的目标专注于数据通信的核心芯片设计,18个月后,他们推出了第一颗国产的数据通信核新芯片——华夏网芯。

  事实上,雄心勃勃的“海归派”芯片设计公司并不只南山之桥一家。已经成功推出CPU芯片“方舟一号”和“二号”的方舟科技以及推出“星光”系列芯片的中星微等著名芯片设计公司都是由归国留学生或技术人员创办的。

  海外学子纷纷回国创业的现状让张汝京想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前的台湾。

  张是中芯国际的董事长,上个世纪90年代,他离开美国开始在台湾从事芯片产业。张汝京曾经在美国著名的芯片制造厂商“德州仪器”从业20年,有意味的是,张汝京刚加入“德州仪器”的时候,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已是“德州仪器”的资深副总裁,也是张汝京的大老板。离开“德州仪器”之后,张汝京回到台湾并创办了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张忠谋在离开“德州仪器”之后则创办了台积电。

  而这些代工制造企业很快吸引来了上游的芯片设计企业,十年之间,台湾的芯片产业链逐步完善。其中芯片设计企业就多达近400家,其中不乏国际领先的设计者。

  张汝京回忆,早年台湾半导体优秀人才多外出发展,在美国半导体工业发展时期,台湾的优秀工程师进入世界一流公司学得最先进技术。当台湾半导体开始发展,这些人才成为核心的技术领导者。

  而现在,这样的故事正在中国大陆上演,像李为民、李德磊这样的海归们不仅仅是技术先锋,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硅谷流行的商业模式“fablesschipcompany”(无工厂芯片公司),即专门设计某一用途的专用芯片,靠向整机厂商销售他们设计的芯片赚得收入,他们并不拥有自己的芯片制造厂,而是把生产外包给芯片代工厂(Foundry,即专门代替芯片设计企业制造芯片的加工厂)。

  “我们专注于芯片设计,而非成本高昂的芯片加工设备。”李为民说。

  “在这种模式下,一些设计人员设计出许多填补技术和市场空白的高端芯片。”负责鉴定华夏网芯的中科院院士朱中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事实上,他们还带回了美国公司普遍采用的期权制度,在2002年的创业之初,李为民苦于在国内很难找到合适的芯片设计工程师,很快便以期权方式从国内一些知名的通信设备提供商那里“挖”来了自己的第一批工程师。

  “收入虽然比原来低,但得到了数量可观的期权,这是一种基于未来的激励。”南山之桥公司的技术骨干王步伟说。他的同事们也都拿到了相应的期权。“我们的计划是,将来公司在美国上市,员工可以得到很大的回报。”李为民说。

  硅谷模式很快在中国开花结果“方舟一号”是国内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芯片,而“华夏网芯”则是国内数据通讯领域第一块核心芯片,那么,这些真正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中国芯,能否触动国外芯片巨头的市场的垄断呢?

  本土的市场考验

  虽然他们的成果都被称为是“中国芯”的明珠,但这些企业的一个共同点是,回国之初都默默无闻地进行技术创新。

  方舟科技董事长李德磊博士回忆说,在推出“方舟一号”之前两年多,他甚少与政府官员接触。“过早地树敌,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是不可取的。”北京另一家海归创办的芯片设计企业火马微电子总裁刘亚平说。

  “就像一个穿着棉袄的人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那感觉像当年在清华冬泳跳进冰水中一样。”这是李为民在今年2月份第一圈跑市场后的感觉。

  中国的市场令他感到意外,“本来以为我们的芯片比美国做得好,市场压力就不会太大,但这恰恰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已经用惯了国外芯片的国内系统制造商往往不愿选择国内芯片设计商。

  海归们已经适应了硅谷高效率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他们还迷信自己的技术优势,这常令他们的技术创新在市场受挫。“这个过程就像是海水鱼忽然到了淡水湖中,突然发现你平时吃的水草没有了,你原来的同伴也没有了,甚至你的‘天敌’都是新的。”李为民说。

  方舟科技感受过这种彻骨的寒冷,总裁李德磊博士说,自2001年7月公司发布第一款嵌入式微处理器“方舟一号”后,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产品的产业化工作艰辛而漫长。方舟科技除了面对海外巨头的激烈竞争和技术壁垒,受到的还有国内客户不信任的目光,“在政府的示范工程和‘支援性’小批量采购外,人们担心我们能否真正打开市场的大门。”李德磊说。

  李为民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虽然经过中科院和信产部专家的认定,“华夏网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颗中国芯刚刚迈入市场的时候,并不被主流的电信系统制造商认可。

  不过好消息出现在一个月前,硅谷的学生战胜了他们的老师。方舟科技与全球最大的网络计算机厂商美国慧智公司结为战略联盟,慧智公司将在其1000系列网络计算机中采用“方舟二号”嵌入式微处理器,替换原先采用的美国国家半导体的芯片。“我们能最终敲开市场大门的决定性因素是,方舟嵌入式微处理器所具备的国际水准。”

  而与此同时,神州数码、成都迈普、清华比威等几家企业同“南山之桥”签了订单。“我认为他们是一家很可怕的公司,如果它不是我的合作伙伴,它以及它的合作伙伴必将成为我的对手。”清华比威的技术负责人陈勇说。

  事实上,类似的企业对于大型国际芯片有着足够的威胁力。一个明显的例子,台湾公司每做出一款芯片来,一家或几家美国同类公司就在几年后消失了。

  “我们的市场战略就是专注,产业链上如此多的环节,我就专著于一点,把他做成世界最强的。”李为民说。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亚洲之旅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