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经济到底是怎样降温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1日02:37 新京报

  第一观察

  4月份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989亿元,同比增长34.7%,增幅比3月份回落8.8个百分点。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看,最近中央政府遏制经济过热的政策已经开始见效。但实际上,国内的宏观经济紧缩政策真正会如此快地起到作用吗?还有,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会波动如此之大?是由于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所导致的结果,或有其他原因呢?如果不是由于中央政府最近政策的结果,那么又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

  从2003年6月份开始,中国好像出现经济过热的趋势。到9月份,央行开始采取一些信贷收缩的方式。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所采取的政策在第四季度就初见成效。但实际情况可能与所公布的统计数据有所不同。地方政府或一些企业年终给出的数据真实性如何,早就是一个谜。在此也不排除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来确定的可能性。因此,在2003年年终一些数据增幅降下来,一是可以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对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有所收缩;二是在达到所需求的指标的条件下,降低增幅可以为来年好业绩创造条件。2004年一过,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增长仍然达到非常快速的增长,可能是与这些原因有关的。如果实际情况是我推测的那样,那么,在3-4月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增长缓和下来也就十分平常了。

  还有,2003年人民币汇率、需求人民币升值成了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外乎是说人民币汇率低估让中国的出口品可能在世界各地倾销。但是人民币基本上是与美元挂钩的,而2003年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国家货币都贬值百分之几十,人民币自然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也是贬值了。

  可以说,2003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原材料产品的价格飞涨,一是与需求快速增长有关,二是与人民币对美元之外世界主要国家货币贬值有关。但是从今年以来,美元对世界主要国家的一些货币汇率开始变化,特别是近一两个月,美元汇率迅速上升。而美元汇率的上升,人民币对其他主要国家货币汇率也升值了。人民币的升值,使价格指数上升也就自然了。如2004年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8%。4月,CPI涨幅再度提高,比去年同月上涨3.8%,创下7年以来新高。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压力显现出来。

  可见,目前中国出现的经济过热的态势,在于投资需求热,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热,在于房地产与城市化建设的过热。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人民币和美元挂钩,而美元汇率今年的巨大波动有关。如果政府紧缩宏观经济政策在这些方面作一些考虑,那么对中国经济过热的理解及所采取的政策会相当不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那种快速增长的需求与价格,一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仅是以四月份公布的数据就来说明政府的宏观经济紧缩政策已初见成效应该还是过早的事情了。

  因此,对于目前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快速的增长,我们不可轻易判断它是否过热,更不可以传统的方式来断定目前中国的经济就是过热了,从而迫使政府推出一系列严厉经济紧缩的政策,更不能因为政府的政策一出台就认为起到如何大的效果。如果是这样,一是说明所谓的过热经济并不是什么过热,因为市场的反映肯定不会这样快。二是说明了如果真的过热了,数据也反映了,但其数据所反映的东西可能是企业或地方政府处理过的东西。

  总之,对于中国经济过热,首先要认清楚是否真的过热了?如果过热了,过热的原因在哪里?找出原因之后才可以对症下药。同时,找到国内经济过热的原则之后,也并不是医到病除的事情,它必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一方面大叫中国经济过热了,另一方面又认为只有政府一出台政策就能够医到病除,这可能是天真的想法。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中国的经济最重要的并不在于过热,而在于如何把潜在有效需求发挥出来,因为目前中国供大于求的社会总格局依然没有改变。从最近商务部的报告来看,在2004年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调查中,供大于求的有462种,供求基本平衡的有138种,而供不应求的商品则没有。如果这个格局不改变,它永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来源:新京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