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政治文明就在你我身边(特别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1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李有军 刘晓林

  “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

  3月14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的庄严宣告伴随着电波传向祖国各地、大江南北,许多中国百姓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这个神圣的时刻。

  在当天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宪法修正案以2863票赞成、10票反对,17票弃权,在代表热烈的掌声中获得通过。

  有分析人士认为,现场直播修宪表决,是中国政府自信、开放形象的体现,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努力。

  大事小事诠释政治文明

  在这次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亮点之一是明确把“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被写入宪法,表明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将成为中国人民的重要任务,政治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去年,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立法宗旨,制约行政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立法理念,鲜明地烙在新制定的《居民身份证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许可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10部法律中。这些法律无不体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行政许可法》的通过更是被专家誉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又一里程碑。

  3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有评论认为,这是国务院贯彻执行宪法的重大举措,充分表明国务院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坚定决心,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4月14日至17日短短4天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经理马富才、北京市密云县县长张文、吉林省吉林市市长刚占标分别因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引咎辞职并获准。社会各界普遍认为,3位领导干部的引咎辞职,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步,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从严治党、治政的决心。

  此外,《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中国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广州、北京等城市普通市民可自费订阅政府公报或查阅政府文件等等,保障公民宪法权利和尊严的种种措施正不断地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现实生活感受政治文明

  尽管对于中国普通百姓而言,“政治文明”并不是一个十分明晰的概念,但是他们逐步有了感受。从新婚姻登记条例对公民结婚权利的释放,到行政许可法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从居民身份证法对公民个体的尊重,到道路交通安全法对生命价值的捍卫,都让人们看到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逐渐变为生活的现实。

  很多过去被称为“冷面衙门”的部门开始便民、利民:新出生婴儿的常住户口登记随父随母自愿选择;京、沪等地居民可以按需申领护照等。这些身边小事让老百姓逐渐理解和接受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一种空气,充裕会令社会健康,”一位网民这样写道。

  中国的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政治学家白刚认为,在当代,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草根民主”的蓬勃发展。

  当今,中国的基层民主日益活跃。在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现已建立约70多万个村民委员会,由村民对各项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在城市,近10万个居民委员会有力保证了市民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企业职工也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来。

  去年5月15日,深圳市福田区在进行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时,非正式候选人王亮以高票击败了正式候选人,当选区人大代表,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

  “小人物的眼中有了政治,是政治文明最生动的写照,”白刚说。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专家认为,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5月21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