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繁华落尽现真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1日05:4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朱钢

  诗歌进入多种话语共存的时代,一个最明显的路标莫过于平民化。当年,周作人在《平民文学》中说:“平民的文学正与贵族的文学相反。但这两样名词,也不可十分的拘泥,我们说贵族的平民的,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或是贵族或平民自己做的,不过是说文学的精神的区别。”不可否认,诗歌的多话语凸现,正是向诗歌精神探寻的指向性姿势。诗人们在巨大的思想危机和生存危机阴影之下,以自己的心灵和各具个性的方式,在寻找诗情、诗心、诗性和诗魂,重新营构已失落无几的精神家园。应当说,蔡诗华的诗集《拥抱你贺敬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个案,让我们触摸到诗人跋涉在找寻诗歌精神之路上的目光、足迹和来自心灵的血性。

  一位诗人以102首诗为集来拥抱一位当下的诗人,这在我的阅读视野内,蔡诗华是首开先河。诗人作为时代最高处的代言人和时代的远眺者,需要更多的智性,更强的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力,更深切的终极关怀。

  “拥抱一个英雄诗人,更是拥抱一个英雄时代。”这是诗集的题记,也是诗人先声夺人的独白。我不知道这是诗人创作前的动机,还是在成诗过程中感悟出来的。不管怎样,以我之见,这样的独白是多余的,尤其是放在题记中作为安民告示,这恰恰说明诗人或多或少对自己的拥抱表示犹豫和不安,诗人的底气尚有虚弱的软穴。当我随着诗人进入他的词语丛林,倾听他的呼吸、他的心跳、他的血液流动的声音时,我想诗人是在动笔前写下这个题记的。我坚信我的这个判断。创作前的酝酿,诗人需要一个路标,是的,一个引领他走下去的路标。他怕自己迷失了,还是担心到达不了彼岸,我不得而知。我所知道的是,诗人起程后,渐渐地让负担和不安从心头淡去,直至将它们远远抛在了身后,随风而去。这一刻,诗人的动作不再是拥抱,而是畅游在另一位诗人的精神海洋里。投入,自如、自信。

  我不以为诗集是由102首诗篇结缀而成的,在我看来,这是一首长诗,一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的,是一江春水。无论是平缓还是激荡,总是深含高昂的情绪。情绪在流动,发出叩击灵魂的声音,诉说奔向大海的脚步。在这强劲的生命力中,我更多地体味到春水的骚动和不安。这来自于诗人的焦虑。进入全球化的时代,焦虑进入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和文化场,更冲击着生存其中的人们。我们在阐释焦虑,在焦虑中阐释。当蔡诗华在焦虑中拥抱贺敬之时,焦虑越发强烈而肆虐。他因为焦虑而拥抱贺敬之,拥抱贺敬之后,又产生了更大的焦虑。如此一来,蔡诗华由拥抱转为诉说。拥抱是一种亲近,一种渴望拥有的举动,这样的精神皈依是单向度的移植。而诉说则是在寻求对话,以获得对精神的理解和汲取,进而让精神与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融在一起。

  是的,《拥抱你贺敬之》,并非只是为贺敬之歌功颂德的。当然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强者,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灵魂生活的诗坛大将,对贺敬之以一部甚至几部诗集或其他样式歌功颂德不为过。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蔡诗华是在接近贺敬之的诗歌精神,是在以贺敬之的诗歌精神为参照和良知指数,清洗和重塑自己的诗歌精神。在这部诗集中,除去极少的几篇提到贺敬之,并表达了一个晚辈诗人对长辈的敬仰和爱戴,其他的都是蔡诗华对世界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生的情感的极限体验和理性追问。贺敬之的诗风潮湿了他的生命,贺敬之的诗歌精神滋养他的灵魂。如果非说这是拥抱的话,当是精神与精神的亲密。

  让诗歌进入日常生活,或者参与日常生活,这远不是什么平民化的举动。诗歌的平民化是能自由地进入日常生活,尔后从容地走出日常生活,摆脱“小我”,越过人类的头顶,进入哲性的思索,最终再将诗性的光芒洒向人间。

  《拥抱你贺敬之》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如果你崇拜贺敬之,那么你一定会为蔡诗华的实感真情而震撼,自然也就对《拥抱你贺敬之》有一份期待已久的感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5月21日 第八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