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渡船”与“鼓槌”(今日新语)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1日06: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卢新宁

  著名教育家王亚南先生讲过,看一所大学主要看三个东西就可以了:一是教师队伍,二是图书馆,三是学报。由此可见学报的重要地位。学报不仅是展示学校学术阵容和学术水平的一个窗口,也是塑造学校形象、打造学术品牌、传播文化思想的重要传媒。

  正因为学报有如此的影响力,当年蔡元培办北大,要筹划《北京大学月刊》;胡适提倡重整国故,要借助《国学季刊》;陈独秀、李大钊推动白话文运动,要坚守《新青年》。这些知名教授的学术文化主张以及巨大的社会影响,都与一个知名学报相关联。有人甚至说,没有《新青年》,就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界的一次辉煌日出,那么《新青年》杂志则是这轮朝阳的托举者。

  中国的大学学报有过历史的辉煌,那些辉煌由岁月沉淀为厚实的精神财富,积聚为宝贵的文化动力。它让我们无法满足于目前高校学报发展现状,无法沉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总有一种更大的期待,更高的追求。在中央大力提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背景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呼唤学术创新的社会氛围中,这种期待和追求日益紧迫。“全、散、小、弱”的大学社科学报现状已经无法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名刊工程”的提出恰逢其时。

  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是1906年东吴大学办的《学桴》。“桴”有两个含义,一是渡船,一是鼓槌。这两个意象正概括出在文化学术的构建中,学术期刊的功能和作用。许多杰出学者的处女作都是在自己学校的学报上首次发表的,他们乘坐着学报的“渡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了学术研究的彼岸。许多学者精辟独到的思想成果也是在自己的学报率先落地的,它们借助学报的“鼓槌”,让更多的人知晓,孕育了影响久远的社会思潮。

  但愿今天的“名刊工程”能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打造更多的“渡船”和“鼓槌”,能为时代和社会提供更多激动人心的精神食粮和文化成果。

  《人民日报》 (2004年05月21日 第十一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