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技大棚富农家(走进科技活动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1日06: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蔡鹏举

  5月的太阳照在白色的育秧棚上,闪闪发光。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的乡间公路上,一辆面包车载着参加“科技列车龙江行活动”的水稻专家金学泳教授一行在田间地头行走。“这肯定是没有进技术培训班学习过种植的!”在响水村水稻种植户陈序明的秧棚里,金教授对村干部说。

  “你们看,秧苗之间太密集,没有生长空间,它们无法分蘖。”金教授说着从中间拔起一株秧苗,告诉陈序明说:“你的种子撒得多而不均,含水太多,通透性差,影响了秧苗的生长。这不仅浪费种子,而且秧苗长得很瘦弱,抗病能力差。”

  陈序明不住地点着头,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村里的一些技术培训没有参加,只是听别人说,播种随便撒的。今天听专家这样一指导,感觉确实如此,看来不依靠科学不行。”

  车在广袤的黑土地行驶近一小时后,来到了牡丹江边。微风吹拂江面,仿佛到了江南的水乡。渤海镇委书记孙泽光介绍说,这就是小朱家村,这儿的稻子是该镇采用科学方法种植的优质品种。

  原来,来自东北大学的金学泳教授近年来一直为小朱家村指导科学栽培水稻,这回是第四次来到这里。小朱家村110户村民家门口都有育秧棚,棚里有电灯、洒水管等设置。村支书骄傲地说,我们都是严格按照金教授的指导方法,进行科技栽培水稻,从播种、栽种、施肥到田间管理都按照标准化进行。

  50多岁的老农刘广凡不善言辞,只是微笑着。金教授看着他家的秧棚里青翠茂盛的秧苗,啧啧称赞:“你们看,这儿和响水村的秧苗相比,怎样?”他随便拔起一棵秧苗,数着分蘖的棵数“1、2……8,还在继续分蘖。”

  “小朱家村每年都要增产3%—4%。去年是大灾之年,全镇其它村都减产了,唯独他们还保持着增产势头,这完全是专家送来的技术帮了农民的忙。”宁安市科技局副局长扬传富介绍说。

  《人民日报》 (2004年05月21日 第十一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