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农业政策性银行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1日06:2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是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对农业支持的背景下成立的。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促使我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办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比较正确的把握,为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深化对政策性银行本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办行理念 近些年,农发行始终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农业政策性银行本质的认识,逐步确立了正确的办行理念。 ———政策性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农发行的政府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树立把执行国家政策摆在各项工作首要位置的思想,通过政策性信贷杠杆作用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实现政府的意图和政策目标。 ———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是由国家严格界定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支持的重点不同。从建行初期全方位支农到1998年以来履行支持粮棉流通职能,农发行始终严格按照国家界定的业务范围开展业务,这一指导思想在今后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予以贯彻。 ——政策性银行是非竞争性的银行,具有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等特殊作用。农发行要体现非竞争性的要求,坚持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原则,并努力寻求与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 ———政策性银行本质上也是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农发行必须遵循银行经营的一般规律,在执行政策的前提下,讲风险防范,讲成本核算,讲经营效益,严格管理,深化改革,做到保本微利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执行国家政策摆在工作首位,适时调整和完善信贷政策,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 把执行政策放在工作首位,这是由政策性银行的本质所决定的。1998年以来,农发行把支持粮棉流通作为第一要务,把执行粮棉购销政策摆在工作首位,按照国家粮棉购销政策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程,适时调整和完善信贷政策,有力地发挥了国家调控粮棉的杠杆作用。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发行适时调整完善信贷政策,由单一向多元的信贷政策转变。一是调整贷款对象。把贷款对象由原来单一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逐步扩大到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以及改制后落实原有债务、具备贷款条件、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非国有企业。二是适当延伸业务范围。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前提下,延伸对粮棉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支持具有收购资格的粮棉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粮棉收购,支持粮食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开展联合经营。三是突出支持重点。大力支持中央和地方粮棉储备体系建设和政府调控市场的粮棉购销,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国家对粮棉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四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保护价收购和储备粮棉收购、轮换,及时足额供应收购资金;对政府调控的粮食贷款,在地方政府落实风险补偿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对企业自主经营粮食贷款,按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择优发放。 坚持把风险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信贷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切实控制信贷风险 几年来,农发行从防范信贷风险就是规避国家风险的认识出发,把实行封闭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有效控制了信贷风险,不仅遏制了企业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的势头,而且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占比的持续下降。 努力控制政策性风险。农发行坚持执行国家政策与防范信贷风险相统一的原则,在信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注意统筹兼顾,避免出现因讲贷款的政策性而放松贷款条件和信贷管理,造成信贷资金风险加大问题,或者因强调规避风险而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提高信贷标准,出现粮棉购销政策难以落实到位问题。坚持按照政策要求,督促政府有关部门落实利息费用补贴资金来源,并及时足额拨补到位,努力把政策性信贷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积极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农发行针对特殊的贷款对象,实行“捆绑式”特殊的管理方式,对企业收购、库存、销售三个关键环节实行全面监管,形成了“专款专户、购贷销还、库贷挂钩、全程监控”具有农发行特点的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制度办法,有效遏制了企业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的势头。适应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推行贷款准入、信用等级评定、风险保证金、有效资产抵押担保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建立以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 有效规避操作风险。农发行按照规范、自律、监督、惩处原则和一线岗位制约、专业检查、会计监督、稽核监察再监督“四位一体”监控体系的要求,从建立和落实基本制度和程序入手,初步构建了事前有制度规范,事中有制约监督,事后有检查整改,全方位、多层次的内控机制框架。 《人民日报》 (2004年05月21日 第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