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陶侃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1日08:53 南方日报

  今古齐观

  4月15日,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社会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讲话中指出,要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用3年左右时间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榜样的示范。古人里有一个现成的典范,就是晋代的陶侃。《唐语林》云唐朝的郭子仪有“陶侃之僻(癖),动无废物”。陶侃癖,就是节约的同义语。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建立的过程中,以及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此是另话,单看《晋书·陶侃传》记载的他节俭的几个事例。其一,有一天他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把没熟的稻子,问那人拿它干嘛;那人说没什么用,路上看见了,“聊取之耳”。陶侃大怒道,你自己不耕种,却要祸害人家的东西!说罢“执而鞭之”。陶侃非常反感那些毫不珍惜财物的人。其二,造船的时候,陶侃让把木屑和竹头都留着,大家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积雪融化的时候,道路很湿,陶侃就让人“以屑布地”;再后来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做丁装船”。人们才知道,陶侃凡事都想在了头里。因此,陶侃癖的实质就在“动无废物”,什么都有用。

  陶侃还是个“节约”——珍惜光阴的典范。他常对人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有个部下老是喝酒下棋,“以谈戏废事”,他就把那人喝酒的、下棋的家什,“悉投之于江”,接着再来一顿“鞭扑”。

  郭子仪与陶侃很有一些可比之处。作为中唐名将,“安史之乱”时,是他率领大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作为大臣,晚年时他也是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唐肃宗感叹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有个故事说,郭子仪70大寿时,幼子郭暧的老婆——唐代宗的掌上明珠升平公主,因为拖拖拉拉不肯早来给公公拜寿,被积怒良久的郭暧拳脚相加,并且对动辄端着公主架子的老婆气愤地说,你不就是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还不愿做那皇帝呢!京剧里有一出保留曲目《打金枝》,讲的就是这回事。有意思的是,经此一番风波,升平公主来了个“脱胎换骨”,不仅性情变得柔顺,而且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循规蹈矩地扮演着郭家媳妇的角色。郭子仪的确有做皇帝的条件,但终其一生,却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郭子仪有陶侃之癖,他的节约又到了什么程度呢?他经常让人把书皮边上多余的纸裁下来,日积月累地攒着;至于公文什么的,看完了也都收起来,装订好,“每至岁终,则散与主守吏,俾作一年之簿”,让他们翻过来继续使用。有一天,裁纸的小刀折了,“不余寸许”,裁纸的小吏不是丢掉了事,而是削了两小块木板,“加于折刃之上,使才露锋”,继续用来裁纸。郭子仪高兴地说,你真是我郭子仪的部下啊。

  陶侃和郭子仪,这两个人都是伸手要什么就可以来什么的人,不必精打细算,换言之叫做有条件挥霍,但在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却能够节俭至此,委实要令当时以及后世滥用“职务消费”的人们汗颜。

  从来有癖好的人,都容易给人找到攻克的“突破口”。《浪迹丛谈》里有个叶天士,医术在清朝雍、乾间十分著名。有家人的孩子病得很重,“念非天士不能救”,但又担心家里离城太远,叶天士不肯出诊,于是便百般打听他的嗜好。知道叶天士很喜欢斗蟋蟀后,“乃购蟋蟀数十盆”作为诱饵。叶天士听说一旦“君能治儿,则蟋蟀皆君有也”,不仅大老远地跑来了,而且施展出了看病的看家本领。明朝那个与唐伯虎齐名的大才子祝枝山,一天到晚求他的文章及字画的人极多,因为他“好酒色六博”,所以知道底细的人往往“多贿妓掩得之”。

  这在今天也是一样。比方厦门海关原副关长接培勇原本对赖昌星不屑一顾,赖昌星曾提出送他儿子到国外读书,安排他弟弟到香港发展等都被接拒绝。后来赖昌星弄来绝版的、价值6万元的一套《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一幅由9位当今知名画家合作的牡丹图和一些当今名家的书画作品奉上,有文化的接培勇便招架不住了。癖好是这样容易使人入彀,但是显而易见,有陶侃癖则不然。这是一个值得大力推介的“癖好”,尤其是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前提下。燕郊 文 赵晓苏 画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