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期待“廊坊磋商机制”有大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3日06:18 新京报

  5月2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的倡议下,参加“环渤海经济圈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京、津、晋、鲁、冀、辽、内蒙古的政府高官一致同意,在河北廊坊设立一个负责日常工作的“合作委员会”,以推动四省一区两市的定期会晤和磋商。

  对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未来,各方似都有所期待。经济学家希望这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地理学家希望这里成为“三加一”的城市群;环保专家希望这里成为维系生态安全的三角地;人力资源专家则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在这里展开无障碍流动。当然,置于圈内的各地政府也各有宏图大志,如北京就希望借助“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推进全社会投资由城区向远郊区县转移,由房地产向高科技和奥运相关产业转移。

  作为一次国家牵头的区域性经济协作,我们没理由不相信“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前景。但从更宽涵义的制度创新出发,人们可能更期待这次区域合作能在淡化“行政区划”上有较大突破,尤其是在“廊坊磋商机制”的协调和推动下,让这一“共同体”摆脱更多的省际边界羁绊,从而使身处中国心脏的这条大龙舞得洒脱自如。

  因为“环渤海经济圈”不仅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带、创新带和辐射带,同时也有可能成为“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适当分离的改革试点。如果四省一区两市能在开放各自的省际边界上调整好心态,以“区域合作”取代“区划封闭”,那么各自的经济格局将会得到更多的自主和开放,尤其是受“环渤海经济圈”影响和辐射的那些市县,其产业链、人才链甚至是生态链都有越接越长的可能。

  这就要求“廊坊磋商机制”必须探索新的区域合作模式,打破过去那种以“行政区划”的强弱、大小论事权的做法,使这个未来“共同体”在经济、环境要素带动下,形成一种地域上的模糊概念,比如实现户籍、人才、资本之间的流动等,真正把“环渤海经济圈”置于国际化的循环圈子。惟如此,才能在“合作委员会”协调下,使这一区域的城乡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人居和投资环境得到全面的优化和改善。

  当然,就目前看,现存的区划编制和审批还存在一定漏洞。一方面,行政区划的审批权和调整权由民政部门说了算,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话语权又在建设部门一边。这一不太顺畅的关系,显然会影响到“廊坊磋商机制”和类似机制在战略布局上的统筹安排。因此,要想使“环渤海经济圈”不断加强合作,必须首先突破单纯的区划行政分工,在纵深的合作框架下形成经济一体化。

  区域合作是一项弹性很大、艺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况且“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因此在统筹安排各类布局时,必须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重“经济布局”,轻“行政区划”,并在二者间建立一套科学、专业、长远的评价体系,真正围绕“以人为本”考虑阶梯式的实现目标。或许,这才是四省两市一区群众对“廊坊磋商机制”的热切期待。本报特约评论员胡安东(来源:新京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日本首相小泉二度访朝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