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女人更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去成长(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5日09:12 人民网 | ||
精彩引言:我将邂逅你,做为寻寻觅觅中的终句。这生生世世的结局,只是你。这生生世世的期盼,只是你。 以一本《生死遗言》由歌手变成畅销书作家的伊能静,认为,生活的精彩是自己的事! 以文字记录着自己爱恋另一半的心路历程的伊能静,从蓬蓬裙、公主装,到为人妻、为人母,伊能静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她的成长与蜕变。 曾经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女,一路走来,她在歌唱、电影、写作方面的成绩,都证明她是一个努力、也是用功的人。 人生数十寒暑,怎么可能没有艰困的日子呢?可是日子总得要过,一旦放弃了,就输给自己了,所以,她一直都没有放弃。 也许,每个人都可以这样自我期许,只要沉住气跑到山的顶峰,就会知道天空有多蓝,群山有多壮阔。 她说:「写作是一辈子的,我不反击,而且更坚定的写下去。」 演过陆小曼的她,书中也出现徐志摩式的笔触:「你沾满土拿手掩埋的不是什么,而是我微微跳动的心。」除了看到她绝佳的文采外,也可以感受到,双鱼座女子的敏感与纤细。 过去,哈林很排斥在公开场合谈及自己的感情与家务事,但自从婚后,尤其是当了爸爸之后,他的想法有了明显的改变。 哈林在伊能静创作的阶段,就陆陆续续读过不同时期完成的篇章,他的感想是:「她很厉害,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透过她的笔,竟然变得很有文学味。」 书中收进了之前在网络被广为流传的名篇《生死遗言》,这些文章让庾澄庆一读就哭。而对于过去爱的路上的种种坎坷,伊能静也终于有了一吐为快的感受。 对照她敏感纤细的神经,庾澄庆的粗枝大叶,反倒给她很大的创作空间。而庾澄庆也永远搞不懂,为什么她这么喜欢看书。 过去她很没有安全感,歇斯底里地怕失去庾澄庆的态度,让她很苦。但幸好庾澄庆是少数不会被她影响情绪的男人。所以,他没有跑掉,他留下来了。回报这样的爱情,伊能静在《生死遗言》中对丈夫说:「有生之年,在我有生之年,我永远要比你多活一天。」因为,她知道庾澄庆无法承受失去她的痛苦。 她下定决心,只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做个真正唱歌的人。生命至此,学爬的阶段终于完成,她开始学习站立,用双脚走路。 当你成为能给的人,就不用再向别人索讨;当一个人有能力过自己的人生,别人也会愿意付出,因为你值得。 伊能静如今已为人母。现在的生活可说是一半家庭、一半工作,她很努力地兼顾这个很难兼顾的理想。 有了小哈利以后,她的少女时代宣告结束。 很多时候,文字都只是她自言自语倾诉出,内心承载不下的深情的工具,所以《生死遗言》在网络世界中,竟然也可以感动这么多人。 因为,情感是无法伪造的,只能真实呈现,当你把情感寓寄在白纸黑字当中。 钟文音的序里说,书写不是一种教导,书写应该是一把切开自己的刀。一滴水是一片海洋,每个自己都是一个小社会、小部落。 文字的书写让伊能静和更多读者的世界接轨。 对生活的态度,她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间,保有属于私我的领域。 习惯于独处,婚后赫然发觉当爱情落实到生活,竟是如此真实具体,那种窒息感,曾让她有拼命地想要逃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不适合婚姻。 她认为,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更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去成长,面对生活,并不只是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做选择而已。 她不愿意到五十岁以后,才惊觉自己的人生错过些什么。在理智和感情的拉扯下,她期许自己能做得很好。 阅读,开启了伊能静的世界,至于「写作」对她而言,像是一个「出口」。 她体会赫塞《流浪者之歌》中不逃避现实,「苦即是乐,乐即是苦」的境界。她寄望自己在年老色衰时,身上还有光彩的美。 「美」对她而言,是「奉献」。《一条简单的道路——德蕾莎修女的质朴之道》这本书,让伊能静体验到,爱是一切的光辉。 关于写作,她依然有着少女时期,许多残存的期盼。 很喜欢现在的状态,仍保有生命的冲动,还有探索的欲望,人生也多了一些明白——人生总是在跌撞之后,知晓,今天,其实是由许多的过去累积起来。 圆满的生活,让她充满光彩,寻觅的旅程到此结束,承受一路走来的辛苦,此时,已然有全新的阶段,现在的她,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掌握与了解。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不论你是谁? 她想过的人生是一种「有价值」的精彩人生。 那么,你呢? (摘自《我的精彩,自己决定》序,邱立屏著,北京新闻出版图书发行公司引进,地震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定价:20.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