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政绩观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5日09:23 广州日报大洋网

  理论聚焦

  以人为本与正确政绩观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协办

  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与科学的人才观这三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脱离“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当是干部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编发的这组文章,对为何以及如何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彰显政绩评价的主体意识

  李仁武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马克思说过,所谓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体论的思想,社会发展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并通过人的劳动而实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表现为“人化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改造生存环境)过程和“人化自我”(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提升自己)过程的有机统一。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要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尺度。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每个人都有从自身生活状况对发展结果作出评价的绝对话语权。

  在价值哲学的视域当中,人是意义世界或价值世界的主体。离开人的存在和发展,整个世界就成为一种主体“空场”或缺失的世界。这种与人无关的世界作为一种纯粹“物”的存在,其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因此,离开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或者忽视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简单把人作为生产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工具,片面谋求所谓物质财富的最大增长,就必然导致意义世界的价值流失和现实社会的道德沦丧。

  不论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还是作为价值评价的主体,都意味着发展要以人为本,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也要以人为本。换言之,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要求,也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和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尊重人、爱护人和关心人的基础上,充分满足人的需要。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统一起来,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不仅是对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物本主义”发展观的否定,而且更重要的还是对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官本位”意识的消解。

  “物本主义”的发展观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只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尽管“物本主义”的发展观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其特点都是把人的存在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的存在,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把发展的目的看成是经济指标(GDP)的实现,把发展过程看成是对自然的不断征服和经济利益的不断扩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往往容易受“物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这种以物欲追求为目的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必然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生态的严重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人格的严重扭曲和社会道德的严重失范。进入21世纪,面对各种恶性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人类迫切需要认真反思自己在价值观上所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物本”偏误,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以摆脱发展困境。

  “官本位”意识则是封建社会盛行的“官谋文化”的思想遗毒。“官本位”意识虽然也考虑人的利益要求,但它所考虑的并不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而只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少数当权者“升官发财”的利益。所以,在“官本位”社会中真正的历史主体是被忽视的。尽管今天“官本位”的制度在我们国家已经被消除,但是“官本位”的思想意识还大量存在,影响着公仆意识的践履。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实际上是在执政理念上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维护。因为领导干部创造的政绩如何,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对政绩的评价也最有发言权。虚假政绩、虚假数字骗得了上级,骗不了群众。所以,在政绩评价中坚持以人为本,意味着领导干部创造政绩不能“只见物不见人”,更不能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必须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者是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

  “以人为本”是政绩软指标

  尹德慈

  正确的政绩观,要有科学的评判和衡量标准。有什么样的评判和衡量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评判和衡量政绩的标准不仅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而且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软指标。软指标是基础,硬指标是表现。脱离以人为本的软指标的政绩有可能是“政疾”。只有体现和反映以人为本的软指标,硬指标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真谛。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才是共产党对政绩的最根本的评判和衡量标准。

  从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来看,创造政绩只是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手段。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逐步实现对人民的终极关怀,是共产党谋求长期执政的最终目标。手段服务于目的。政绩是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手段,是获得民众支持和认同的基本形式。只有体现对人民的终极关怀的政绩,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政绩。

  追求和取得这样的政绩,一要正视人的问题,关注人民的生存质量,这是真正解决人的问题的重要条件;二要尊重人的需要,丰富人的生活。人的需要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并且是不断提升的。人们合理、正当需要的满足,会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尊重人的各种生活需要是对人的最基本的尊重,必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三要实现人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实现人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成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共产党对人的关怀的最高层次。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一切符合人民生存环境切实改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公民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的政绩,就一定能够达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的最佳效果。

  从共产党执政的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来看,实践以人为本的过程应是追求政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共产党的执政过程实际上就是实践以人为本的过程,实践以人为本的过程也是共产党人追求政绩的结果。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所有政绩都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竭尽全力地为民办事,使人民群众得到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就必须做出如何对待人民中的富者与贫者,多数和少数的政策选择,根本问题是如何善待困难群体和解“民忧”的问题。要化解“民忧”,使社会困难群体受益,必须严厉预防和惩治腐败,从改革体制着手来切实根治贪赃枉法;必须遏制贫富分化,设立多种社会扶贫基金;必须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势,在各项政策上为贫困地区和贫困阶层的发展出力。

  从共产党执政的方式和理念的关系来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决定取得政绩的方式。价值取向决定行为方式。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得政绩,必然要反映其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支配共产党取得政绩行为模式的最高原则。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在注重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双轮驱动”的新的发展观。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借助科学的执政方式。而科学的执政方式,又必须寻求科学的制度建构和优秀的政治文明。因此,对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探索与实践也就构成共产党人追求政绩的重要内容。那些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只重视表面形式的感官刺激、忽视民众内在的心理感受,只对上不对下的政绩,都是只看中物化的硬指标、轻视以人为本的软指标的结果,因而是不科学、不全面的政绩观。

  因此,必须从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共产党人的执政新理念、共产党人的群众新观念、共产党人领导体制和干部制度改革的新举措中去认识和理解政绩的时代要求,否则,那些人为制造的、虚假的政绩可能还会变换花样,在遗传中发生新的变异,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也只能成为写在纸上的豪言壮语。(作者是广州市委党校党建部副主任、副教授)

  市场秩序维护的人本价值

  李三虎

  维护市场秩序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的复杂经济社会问题,近年来这一问题之所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是因为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灵或混乱现象。但是,市场失灵绝不仅是一个机制失范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涉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伦理问题。如果说以往市场中出现的假冒伪劣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侵权的经济问题的话,那么最近刚刚揭示出来的劣质奶粉销售影响到婴儿健康成长(“大头娃娃”)、土地滥占滥用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粮食减产)等问题则直接表现为对人本价值的伤害。在这种意义上讲,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维护市场秩序正是要解决市场经济的人本价值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应该是衡量各级政府部门“政绩”的重要标准之一。

  以市场配置资源发展经济较之以计划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更能表现出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这一点已经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中。但正如计划机制体现了较强的社会目的一样,市场机制也不单纯是工具或手段,而是蕴含着相应的人的目的或人本价值。一般来说,市场包含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两个方面,反映的是人的某种社会关系或价值关系。一个社会只有在有关市场的制度安排方面使产品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达成一种价值平衡,尤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生活,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如果站在供给者立场上仅仅把需求者看作达到私人利益、企业利益或经济利益的工具或手段,或仅仅强调交易价值而忽视使用价值,那么就可能通过“滥用市场”方式无视作为需求者或消费者的多数人利益或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和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直至影响人的安全和健康或人的全面发展。更进一步说,如果这种市场滥用无法得到政治权力的遏制甚或受到“权力滥用”的“怂恿”,那么这种危害人的生存和生活价值的情形就更加可怕。

  市场秩序维护的人本价值意含本身包含了产品的供给者关注和保证需求者利益的市场道德自觉,但这种道德自觉需要政府监督来维系。政府应该通过产权改革等手段,从对企业的具体管理活动中抽身出来,把更大的精力、财力转移到发展、加强法治建设(立法与司法)和市场监管方面上来。这里维护法治、维护市场秩序的核心问题不是告诉(“批准”或“审批”)企业或个人应该做什么,而是要从人文关怀出发防止一些人或企业通过欺骗手段做损害他人权益、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特别是要防止生产危害人身健康的产品以及制造污染等。

  维护市场秩序的根本方法是发展和维护法治,但法治只有与以人为本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维持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这里的法治精神一般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法律和政府规章制度要规定企业或私人不准做什么(即那些危害公众或人本价值的事情);二是政府通过自己的监管来发现和确定企业或私人不能做的事情;三是政府对那些做了不能做的事情给予相应的公正惩罚。第一方面当然涉及到反映人本价值的立法过程,它的政治诉求在于人民民主途径,而后两个方面直接体现了政府维护市场秩序的具体行为。政府这种行为是否能够做到以人为本还要依赖于自身的廉洁和有效行政。在这里,通过建立一套法规体系,将政府机构的职能、权限以及对市场运行的管制和干预明确地置于法律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应该说是政府机构规范市场秩序过程提高执法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的治本之策。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只有从人本价值出发对“市场滥用”和“权力滥用”给予同等的对待和惩罚,才能真正使市场行为规范起来。(作者是中共广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任、教授)

  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吴鹏

  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现代政治文明发展体现的第一种人文精神是公众理性的普遍觉醒。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中等收入者阶层日益壮大,政治文明的发展不仅有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同时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有条件并且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人日益增多,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日益普遍化,政府行为日益受到体现公众意志的法制规范。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这正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现代政治文明发展体现的第二种人文精神是公众利益受到普遍关注。古代希腊的奴隶制民主关注的是奴隶主的利益,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关注的是资本家少数人的利益,作为大众的劳动者是一个长期不受重视的群体。而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开始呈现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这就是关注社会公众利益,强调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国家通过政策和法律来调节不平等的利益关系,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控制贫富两极分化,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保护。正是在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政策原则指导下,我们积极关注社会困难群体,着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实行一系列的保护政策。

  现代政治文明发展体现的第三种人文精神是公众自由得到普遍尊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先后颁布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我国已经于1997年10月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1998年10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今年,我国又将人权保障条款第一次写进了宪法,我国公民的人身和自由权利得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保护。以人为本的原则成为中国政治的主导原则,关心人、尊重人成为我们政策的价值取向,一切以损人为目的的行为、一切侵犯人的尊严和自由发展的行为不仅要受到道德和良心的责罚,也将会受到法律和制度的惩处。

  就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而论,决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直接因素是体制变革,间接因素是国民政治观念的现代化,最终的因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没有发达的现代生产力就不会有与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政治意识,就不会有觉醒的现代国民,而没有觉醒的现代国民就不会有科学、理性和稳定的现代政治制度。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经济发展共同进入了一条快车道,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作者是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党建部主任、教授)

  链接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

  “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政绩观”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政府官员应该树立怎样的“政绩观”?早在今年“两会”前不久举办的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负责人专题研究班的讲话中,温家宝总理就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温总理指出,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所谓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所谓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日本首相小泉二度访朝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超 奥运男排落选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