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何实现更有效的宏观调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6日08:45 南方日报

  【热门话题】

  话题缘起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煤电油运出现瓶颈约束、物价总水平上升等问题也进一步显现。抑制投资过快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成为经济工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适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究竟如何认识中央的宏观调控方针、我省如何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这期话题我们特约有关专家谈看法。

  结合我省特点落实宏观调控

  陈 杰

  最近几个月来,中央为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纠正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过热,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既运用了经济手段,也运用了行政手段,出台了包括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多项措施。目前,各项措施已初步显现出宏观调控效果,今后几个月,各项政策措施仍会凸显其滞后效应。

  中央出台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对广东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迫切的。事实上,近年来广东经济的走势与全国相比,既有许多相同的方面,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广东与全国相似之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广东经济的发展走向是全国经济运行轨迹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增长态势,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等方面,广东经济都与全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

  无论是全国还是广东,本轮经济的大幅增长,可以说是由投资快速增长带动的。从全国来看,2003年1月、2003年12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分别为16.1%、26.7%,广东省相应的数字分别为12.5%、26.5%。从近几年全国及广东经济的发展速度来看,经济已出现大起的苗头。2001年全国GDP同比仅增长7.3%,工业增加值增长8.9%,而2004年一季度相应指标为9.7%和17.7%。2001年广东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6%、15.0%,今年一季度这两个指标增长率分别为15.0%和23.1%。投资快速增长造成国家及广东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部分重要商品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实践表明,投资过热,投资波动频繁,对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十分有害。投资过热必然产生经济过热,经济过热必然带来经济的大起大落,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国家根据经济出现大起的苗头,积极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的。

  广东经济快速增长有其特点

  由于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所处的地理位置等方面与全国其他省区有所不同,因此,在与全国经济同时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表现出独自的一些特点。

  1.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1年—2004年一季度,广东投资增长幅度均低于全国,说明我省投资结构较为合理,投资效益有所改善。目前我省产业投资主要向工业化、重型化倾斜,这几年基本没有再上国家限制的钢材、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项目。此外,对于容易形成泡沫的房地产项目,我省各地也十分注意产销结合,今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仅增长14.0%,而全国平均增长为41.1%。

  2.广东消费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几年来,全国经济增长加速,消费增幅却不断下降,而伴随我省经济不断提速,消费的增长率逐渐上升。这说明我省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有所增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它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结果,也是前提,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最终动力。广东今后仍应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3.广东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低于全国水平。从2001年—2004年一季度,广东省价格指数始终比全国低1个百分点左右。这种情况表明由于广东是沿海开放省份,市场化程度高,许多物资价格都与国际接轨,因此可以较好地化解一些紧缺物资价格上涨的部分冲击。

  宏观经济调控对广东的影响利大于弊

  几个月来,中央及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其目的主要是要防止经济继续“大起”,避免经济出现“大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中央的宏观调控思路和一系列调控政策对促进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既十分必要,也非常及时。首先,实施宏观调控,有利于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各级政府不再把GDP快速增长作为测定发展的惟一标准,而是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适当降低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保持我省经济增长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我省投资效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第三,实施适度的投资紧缩政策,有助于缓解我省煤电油运的紧张局面,有利于我省继续推进节能降耗,抓紧高耗能、高耗材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第四,适当降低投资增长速度,可抑制全国及我省的投资类物品,如原材料、燃料、动力、建材等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势头。保持投资品价格稳定,对于拓展企业利润空间,提高我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处长

  我省宏观调控的六大重点

  任红伟

  围绕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目标,我省应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从六大方面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实现经济平稳协调快速发展。

  改进调控方式,积极采取产业政策、发展规划、财政政策等方式

  在落实、强化中央各项调控政策的同时,应积极采取产业政策、发展规划、财政政策等方式,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能力。首先,科学进行重大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支柱行业发展规划。其次,充分利用产业政策,推进产业协调发展。珠三角各地要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东西两翼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条件,山区则要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依据不同条件设置产业进入门槛,有选择地发展适合的产业。最后,充分发挥财政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投资管理,保证重点项目建设,严格市场准入

  加强投资管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集中力量保证重点项目建设,认真清理在建项目。严格市场准入,从严审核新建项目,坚决克服相互攀比、盲目追求速度的倾向。坚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度膨胀,有效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趋势。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不符合环保规定、不符合信贷管理和审批程序的在建项目,要下决心停建缓建。对部分现有生产能力已经过大、过度投资的行业,严格控制开工新项目。对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的拟建项目,一律取消立项,严禁擅自开工建设。

  加强土地调控与管理,把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供应当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严格土地管理,从严从紧控制土地占用。发挥规划对土地资源供应的调控作用,严格土地规划管理,不断强化各业用地按规划、计划利用的观念和措施。坚持把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供应的调控当作极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牢牢把握调控的方式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地资源供应管理,该支持的予以支持,该限制的坚决限制。通过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尽快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制度,把握土地市场走势,适时加以调控。

  加强金融调控和信贷管理,防止信贷的过度非均衡增长

  加强金融调控和信贷管理,适度控制信贷增长。加强金融监管,防止资金流向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商业银行既要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信贷条件发放贷款,切实做好金融部门的“窗口指导”工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金融机构要严禁贷款,各级政府不得进行干预;对已经过热行业新上项目,要严格风险评估,提高贷款利率,防止信贷的过度非均衡增长。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增加供给,缓解瓶颈制约

  首先,挖掘潜力,增加供给,缓解瓶颈制约。密切关注工业交通运行形势变化,做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衔接工作。当前应加快推进电源项目建设,重点解决电力瓶颈制约。同时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粮食等方面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次,统筹安排,确保重点,保证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秩序。加大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的调控与监管力度。做好原材料采购和储运工作。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搞好粮食市场调控。加强市场物价监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推动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投资效率的改善和增长质量的提高。政府发展经济的思路要从过度注重扩大投资规模、上项目、建形象工程等,转向改善消费和投资环境、完善相关的法规和体制。要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把满足大众生活水平改善的要求和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把精力从“抓GDP、抓投资”转到促进就业增长、加快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和拉动消费等方面,使消费、就业增长与投资增长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城市处

  行政手段仍是宏观调控重要手段

  黄正新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因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对社会经济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但是,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在提供经济高效率的同时,客观上也存在着其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即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带来的“市场失灵”。因此,在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必要的国家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缺陷。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和控制。政府的宏观调控过程,实际上就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宏观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把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使国民经济整体得到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目的有三个:(1)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维持经济健康运行;(2)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3)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来规范和约束政府自身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严峻考验。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结构失衡;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膨胀;电力、煤炭等生产资料供应紧张状况加剧;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物价总水平继续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猛。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当前经济工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市场经济不成熟阶段行政管理手段的作用尤为凸显

  不久前,国务院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严肃查处了江苏铁本违规建设钢铁项目。有人问,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已10余年,为何还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由于行政管理手段具有强制性、垂直性、权威性和速效性,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成熟阶段,行政管理手段的作用有时尤为凸显。在当前的特殊形势下还应强化中央政府的行政宏观调控。这是因为,由于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章不循,违背国家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还很严重。2003年开始,钢铁、水泥、房地产和电解铝等行业就已经出现过热信号,中央政府也明确要求各地抑制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出于利益驱动,一批违规项目仍然顶风而起。只有通过中央政府的权威性来强化管理,运用行政法规对违规违法项目加以严惩,才能令行禁止,才能保证宏观调控政令畅通。

  要有效治理地方政府主导型投资过热,必须强化中央政府行政管理的权威手段

  目前的投资热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只有通过强化中央政府行政管理的权威手段来治理才能速效。去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遏制投资过热,并采取了提高准备金率等经济手段,但效果并不显著,今年工业投资继续升温。地方政府主导型投资无疑是这一轮投资过度扩张的主要拉动力量。今年头两个月地方项目投资增速高达64.9%,远远超过投资增长的平均增速。铁本事件就是在地方政府驱动的新一轮投资过热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当前之所以会形成地方政府主导型投资过热,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各地经济增长的攀比竞争。20多年来,这种地方经济增长竞争对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激发地方积极性曾起过积极作用。但今天,在科学发展观得到全面落实之前,各地的竞争则很可能演化为以牺牲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来获取各自短期政绩的有害竞争。长期以来,一些干部在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上陷于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这无疑是当前形成地方政府主导型投资过热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教授

  慎防掉进重复建设陷阱

  陈 铁

  重复建设指的是以较低水平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同类的低档次产品,而且是在社会上已经有大量同类低档次产品在生产的情况下仍然进行投资新建或扩建。与此相伴随的经常是较粗放的经营,较高的资源消耗和较严重的环境污染。至于建设同类产品的高新档次的生产就不应列为重复建设,而是发展经济中应有之义。

  转型阶段不可避免的现象

  重复建设是不以社会制度为转移的。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自发地出现这种现象。企业追逐利润,资本流向利润高的部门,这是必然的。在发展初期,企业的研发能力不强,也缺乏长远的眼光,容易随大流,多数以当时已属一般的水平进行投入。“一窝蜂”地追逐,自发地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逐渐造成过剩和泡沫,最后导致资源浪费和一大批企业亏损乃至破产。继续存在的企业是效率高、成本低、质量优、花色品种多的那部分,能够不断创新技术,提供高档产品的企业更能占有市场并获得超额利润。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中期就是这样自发发展的。许多生产部门相互关联,相继出现生产过剩,就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二次大战以后,科技发展加速,竞争主要表现在竞相创新技术,不断革新产品,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逐渐减少。我国仍处于转型阶段,市场发展仍不成熟,企业多数缺乏经验,政府的职能转变也很不够。因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仍会出现。

  学会引导市场,开拓市场

  生产应该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这在原则上是正确的。因为市场反映的是社会需求。在一般情况下,不考虑市场需求的产品就找不到销路。企业应该经常调查市场上不同人群的爱好及其需要,在市场上某类产品有需求又不丰富时,就应尽快投入生产。一些有需要但还没有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应尽快研制出来并投入市场。最好能挖掘出某些群体的潜在需求而能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就会起到引导市场,开拓新的市场的作用。我们之所以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尊重市场又不为市场假象所迷惑

  当市场上某种产品很抢手,价格上扬,众多企业竞相投入。面对如此红火的局面千万不要简单地跟风,需要冷静地观察、分析。这时,市场给人们的景象,似乎需求还旺盛得很,实际上已经到了接近饱和甚至超饱和的状态,只不过还没到泡沫破灭的程度。特别是在经济迅猛上升的条件下,许多行业形成产业链相互推动,显现出商机无限的表象。这时一些产品,尤其是其中较低档的部分早已酝酿着过剩,库存增加,人们还在为着虚幻的需求而生产,甚至相互购买,直到泡沫破灭。这就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恶果。需要企业家具备分析的头脑,不要做蹩脚的盲目跟风者。也更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发出预警,再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必要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措施,体现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假象带来的负影响。

  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出现,一部分是出于不清醒的企业家的错误决策,相当多的则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错误的政绩观造成的。盲目追求GDP在数字上的增长,不问代价,不计后果,推动企业参与,甚至直接投资,完全是错误的导向。

  作者系省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扩大消费,实现最优增长

  林 洪

  温总理今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在5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总理再次强调:“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显然,把经济增长方式由偏重投资转为扩大消费,努力增加消费,实现最优增长,已成为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一环。

  转变以投资推进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树立最优经济增长思想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投资拉动的方式来实现的。2001年、2002年和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分别为59.8%、58.2%和57%,呈连年下降趋势,并已降至近20年来的最低点。这一数字不但和发达国家普遍高于75%的消费率相差甚远,就是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消费率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调整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有必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决定经济增长的宏观变量的调控上,应该强调最优经济增长的思想。最优经济增长问题的通俗说法是,当社会发展目标已经确定,要从各种可行的增长路径中挑选一条路径,以使社会发展目标函数最大化。

  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产出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可用于消费和积累两个方面。当产出一定时,积累多了,消费就少了;反之亦然。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就只需确定所谓的稳态人均资本量了。资本的黄金分割率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稳态时,若人均资本量高于黄金分割率的水平,则可通过消费掉部分资本,使其降至黄金分割率以下,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这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宏观分析和调控的工具,即通过选择调整消费,使经济在满足投资、出口和资本存量约束条件下的总效用最大化。因此,将以投资推进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投资、消费和出口等宏观变量协整有序的最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紧迫和现实的意义。当前,更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最终消费率,以增加社会消费总量,改善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

  适时、适当突出“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

  鼓励消费,从根本上说,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从这个角度来看,增收政策本质是一种消费政策。但现实情况是,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可能性不很大。如果仅仅以增收政策简单化地取代、等同于消费政策,不重视对已经形成的购买力存量的释放,则难以达到努力增加消费、实现最优增长的目的。

  因此,增进消费一方面要以增加收入为基础,另一方面还应努力促进购买力存量的释放,在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支出预期、城乡居民增收减负、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强化信贷消费、加速推进流通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释放居民货币存量等方面努力。在宏观层面,还要进一步在利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价格水平调节等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上下功夫,使消费率有显著的提高。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从时间上观察,依照人们的习惯,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着高生活水准的人,即使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维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故消费固然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这种情况被称为“棘轮效应”,即消费上去容易下来难。另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还要受到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准的影响。譬如,低收入家庭的收入虽低,但为顾及其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不得不硬扛着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这就是所谓“示范效应”。这种心理会使得短期消费函数随社会平均收入的提高而整个地向上提升。有鉴于此,在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扬弃传统、更新观念,适时、适当突出“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鼓励、刺激消费需求,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教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日本首相小泉二度访朝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2004年广博会官方网站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中超 奥运男排落选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