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实现“软着陆”(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7日01:25 人民网 | ||||||||||||||||||||||||||
策划编辑:陈云 今年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非常复杂的一年,也是很关键的一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话题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国政府将采取措施防止经济过度增长,努力使经济“软着陆”。事实上,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经济“软着陆”的话题了,1993年时就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那么此次“软着陆”与上次有何不同,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活力,顺利实现“软着陆”?认清形势,中国经济为什么要“着陆” 通货膨胀压力仍在加大。今年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8%。4月,CPI涨幅再度提高,比去年同月上涨3.8%,创下七年以来新高。去年的第四季度,GDP的增长出现了几乎两位数的高水平,全年达到了9.3%。紧接着,在今年第一季度达到9.7%的高位,达到或者超出了参照值。在经历了10年的宏观稳定之后,经济可能开始重新恢复了高增长的能量。 不能不看到,投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12.1%,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却高达64.9%,增幅同比提高24.7个百分点。几个局部过热的行业的监管的部署,对经济也产生相当冲击。但现实已经表明,在认识仍然存在分歧的情况下,这些措施收效甚微。特别是使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地方政府可以在中央有效落实调控政策之前加快项目的审批和上马,从而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当前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景况加剧,资源瓶颈约束日渐恶化,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更有效的紧缩政策,这种势头很难被控制住。 尽管目前经济过热仍局限在个别行业和局部地区,但其危害不可小觑。 “经济中的大起大落,要害在于大起。过高的大起,必然导致过深的大落。这是因为在过高的大起中,过度消耗了物力、财力、人力等资源,严重打破了经济正常运行的各种秩序和均衡关系,必然引起随后的大落。” 以史为鉴,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重蹈覆辙 改革开放后的四次经济过热,经济增长率的峰位明显下降,但仍然较高,均超过了10%(1978年为11.7%,1984年为15.2%,1987年为11.6%,1992年为14.2%)。这四次经济过热后虽没有出现经济的负增长,但均以减缓经济增长率为代价。 值得关注的是,在后来的这四次经济过热中,政府对过热的形势都认识的过晚,然后疾放疾收,猛放猛收,只有1993年这一次实现了平稳的软着陆。 在中国经济运行已进入到新一轮周期上升阶段中,能否避免重蹈以往经济大起大落的覆辙已成为对新一届政府的严峻挑战。 宏观调控的力度明显加大。中央政府追求经济平稳增长、防止大起大落的目标并没有改变。宏观调控的基本出发点还是要把一些局部过热的问题提前解决好,从而防止局部过热变成总体过热。 政令畅通,中国经济第五次宏观调控 3月24日,央行决定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并宣布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4月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 4月25日,央行决定25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 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集中精力抓好中央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4月28日,国务院严肃查处“铁本”违规建设钢铁项目。 4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坚决维护宏观调控政令畅通》。 4月29日,央行官员确认五一之前冻结银行放贷一事。 4月30日,央行、发改委、银监会通知,要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风险。 4月30日至5月6日,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强调,保持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发展。 5月21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加强宏观调控的决心不能动摇,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不能松懈。 这次宏观调控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冷热兼治”、“双管齐下”的治理模式,这种“分类指导、松紧适度”的刹车方式是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最大特点。 学会“点刹”,防止经济出现“急刹车”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说,绝不能将这次宏观调控措施简单理解为控制和紧缩,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全面过热的局面。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一是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二是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等薄弱环节。 实施这种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不会也不允许使中国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次宏观调控主要是结构性的调控,总量控制也是为结构调整服务的。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是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前一段出台的货币政策是符合适时、适度原则,是有力、有效的。当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总有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其效果也是逐步显现的,这符合“点刹车”的操作方式。如果要求“立竿见影”,势必变成“急刹车”。 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其效果必将进一步显现。人们现在有理由预期:中国经济可望成功地“软着陆”。 “软着陆”好,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何谓“软着陆”与“硬着陆”?“软着陆”的基本经济含义是: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适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软着陆”是相对于“硬着陆”即大起大落方式而言的。打一个比方说,有两个人分别从一架飞机上跳下来,目的是着陆。前者背着一个降落伞,打开后慢慢地在指定地点着陆;后者什么都不背直接跳下,顷刻之间就能着陆,当然地面要有相应的保护设备。那么,前者的行为就是“软着陆”,后者的行为就是“硬着陆”。“软着陆”渐进而平缓,“硬着陆”痛快而迅速,两者所付出的成本不同。“软着陆”所付出的成本是一个降落伞,“硬着陆”所付出的要多,首先要制造一个几百平方米面积、十米以上厚度的足够柔软的垫子,其次要求跳下的人身体要足够好,要能够达到即使大头冲下落在垫子上爬起来后还能“吃嘛嘛香”的程度,第三,要求跳下的时间不能有一秒误差,否则后果就惨不忍睹了。 根据对中国经济的判断,认为这次宏观调控的结果,很可能是一次“软着陆”。如果经济增长低于7%,中国再次出现通货紧缩,进出口低于10%,这种情况下就是“硬着陆”。“软着陆”就是经济增长在7.5%-8.5%,通货膨胀率在3%,进出口保持10%—15%的增长。无论“软着陆”还是“硬着陆”,其本质就是一种方式或手段。“软着陆”意味着渐进和协调,“硬着陆”意味着剧变和统制。两者只是方式的不同,无所谓谁好谁坏,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侧重和用处。一般来说,从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软着陆”比“硬着陆”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世人瞩目,国外对中国经济“着陆”的预测 JP摩根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郑杏娟:中国CPI指数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达到顶峰5-6%,全年平均水平为4-5%,这提高了进一步收紧信贷的可能性,增加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即便2005年的中国GDP增长预期下调为7.5%,中长期而言,由于央行注意到过度紧缩可能产生的风险,中国经济仍能实现“软着陆”。 驻香港的瑞士银行证券分析家乔纳森·安德森:中国会想方设法实现“软着陆”,让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较易维持的7.5%的水 平。 标准普尔500指数委员会主席大卫·布里策:中国可能实现软着陆。中国政府从2003年中期就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其中包括控制资本流入、暂停本国货币的升值、收紧货币政策以及限制部分行业的项目审批等。虽然这些为减缓投资增长而进行的调整将影响市场人气和经济实际增长,但中国政府提早采取的行动很好地避免了未来出现更大的问题。 在最新出炉的有关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研究报告中,美林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邦德(TJBond)将中国2004年GDP增长预测值从原先的8.5%调高至9.5%,贝尔斯登经济学家迈克尔·库尔茨(MichaelKurtz)则预测,2004年中国GDP增幅将放缓至8%。不过,他们均表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摩根斯坦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说,绝对不能小看中国经济放慢给全球带来的影响。他说,如果中国经济“打喷嚏”,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都可能“感冒”。 担心冲击,全球广泛关注中国经济“降温”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巨大需求,让许多依赖原材料出口的国家喜不自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是个消费大国,去年很多产品1/3新增的产量基本上消费到中国,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非常大……中国经济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从4月下旬开始,中国为了抑制经济过热现象,陆续出台了几项“降温”措施,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连锁反应”。欧洲和亚洲各大金融市场反应强烈,各主要股市的股票纷纷下跌。 周边国家的经济带来显著影响 韩国和日本受到的冲击最大 另外,如果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亚洲区内新兴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下跌3个百分点,而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下降0.5%。 遥远的拉美国家密切关注中国经济的“风吹草动”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沿岸地区经济委员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03年一年,拉美国家就向中国出口了价值108.7亿美元的商品,与2002年相比激增72%。阿根廷在拉美各国对中国的出口增幅排名榜上独占鳌头,增幅高达143%;接下来是巴西,增幅为80%。这两个国家出口之和占整个拉美地区向亚洲出口总额的2/3。2003年委内瑞拉、智利和哥伦比亚对中国的出口分别增长了54%、59%和136%,这些国家的很多公司现在已经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 美国正在密切关注中国经济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措施 5月6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通过卫星给参加芝加哥金融会议的各国银行家们打电话表示,“中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这将推动全球商品价格的下降”。他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认为“现在中国经济降温是个不错的时机”。 此次中国经济减速给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可以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这种经济上的“世界性影响力”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声明:人民网“特别策划”稿件,未经特许,任何网站(含已经获得常规新闻转载授权的网站)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