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过保护”的伤害(人民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7日05: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黄晴

  上世纪80年代中叶,笔者曾在日本做驻外记者。当时,日本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巅峰时代,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人的金融资产大增,社会充溢着“富裕感”,多数人认为自己已是“小康”状态。但在当时的日本媒体上,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是:物质的富足和人的精神发展出现了不平衡,对青少年的“过保护”造成了人格成长上的危机。用当时报刊上的一些话说,日本人在取得物质成就的同时,精神上却“丧失了目标感”,一些青少年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过保护”,呈现出一种“无力、无为、不关心、不思考”的状态。

  20多年后,在中国经历了长时期的经济高速成长后,类似的话题也日益增多。据报载,作家张抗抗5月下旬在北京大学参加一次关于小说《狼图腾》的研讨会,会上,她对当代大学生“脆弱的生存能力与强烈的依赖感及低下的独立生活能力”表示担忧,有学生则当场回应说:“我们这些‘小羊’不是一直是在你们‘老羊’的目光下成长的吗?为何优点你们留下,而缺点却给了我们?”

  从讨论的情况看,两代人对问题的存在是有共识的。在既成现实面前,最重要的并不是责任追究,而是解决问题。从理智上说,父母一代何尝不希望子女健康而坚强,但是,过多的生活呵护,偏颇的学习要求,对人格和心理成长的忽视或无知,却把孩子导向了反面。

  “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父母?”这是上世纪30年代鲁迅参与讨论的一个报刊话题。看来,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将会不断地出现在社会的议程上。

  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社会化过程过早过快,一方面是富人的孩子“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于是“一代不如一代”,“富不过三代”。前者是贫困条件下的不得已,后者则是文化习俗和亲情短视化的结果。应该说,两种模式均不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成长模式。

  在欧美国家,人们相当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亲情文化。幼儿学步时跌倒了,家长鼓励他(她)自己站起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一次,在德国的一个森林公园中,我见到一位母亲让一岁多的孩子攀爬一个圆木斜坡,孩子有困难,几次回望母亲,但母亲置之不理,不肯援之以手,让人感慨良多。在欧美国家,富人不给子女留过多遗产的情况也较多,这不是无情,而是有责任感,事情看得透,不让钱财富贵毁了子女的健全人格。

  我们有一些和日本类似的问题,如上面提到的“过保护”问题,“学历社会”问题等。我们也有一些自己的独特问题,如独生子女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处于某种边缘状态的新市民的子女教育问题。在这方面,中国的青少年教育问题,较之80年代的日本,具有更大的幅度和复杂性,是一个更艰难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经济取得了20多年较快增长的情况下,我们更加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确实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人民日报》 (2004年05月27日 第四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湖南嘉禾沈阳拆迁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