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给城市流动儿童关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7日08:15 光明日报

  邮箱 留言论坛 注册 本页位置: 光明日报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04年5月27日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给城市流动儿童更多关爱姚秀颖

  所谓城市流动儿童,是指城市流动人员的子女,是“打工者”的第二代。作为未成年人的流动儿童,正处在积累知识、发育身体、形成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需要稳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但是,跟随家庭的流动却使他们过早地尝试了生活的动荡和艰辛,特殊的成长经历带给他们与同龄孩子不同的影响。因此,在流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城市流动儿童越来越多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家庭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打工者选择了举家迁徙的方式进入城市。这样,在城市流动人口中,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人口越来越多。据1997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外来人口普查资料,当年在北京市居住的外来人口229.9万,其中,0—15岁流动儿童少年人数达到了162030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05%;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15岁的适龄儿童66392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2.88%。而在5年后的2002年11月的调查资料表明,北京市外来人口为386.6万人,其中0—14岁的儿童为31万,占流动人口的8.0%。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中,有近2000万是儿童。这说明,城市流动儿童的人口已经达到不容忽视的规模,成为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群体。成长的烦恼

  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家长、教师乃至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同龄的儿童相比,城市流动儿童的烦恼不止这些。

  进入城市,他们所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入学问题。由于流动儿童的户籍不在本地,当地的公立学校在接受他们入学的时候,大多数收取不同名目的“赞助费”或其他名目的费用,再加上学费,往往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流动儿童只能到民工子弟学校上学,有的甚至辍学在家。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北京市教委曾于2002年颁布了《北京市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让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或民办学校借读,撤并了一批不合格的民工子弟学校。但是,据2003年11月5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在京公布的我国9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结果,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在学儿童的“童工”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到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这些都阻碍了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城市流动儿童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学业成就问题。由于流动儿童在家乡所使用的教材与借读学校使用的教材不同,教材内容往往衔接不上;家乡学校的教学质量比不上城市,使他们跟不上课程的进度和难度;流动儿童经常随着父母流动,有的甚至没有固定住所,学校很难对他们进行管理,这也造成了他们对学校管理的不适应。因此,目前在公立中小学就读的流动儿童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和障碍。第三是身心健康问题。由于流动儿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经商,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有些孩子甚至在街上吃没有卫生保证的食品,这些都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发育。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问题,绝大部分家长虽然关心孩子,但是也只是抽出时间来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有时间触及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是心理上的小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的纾解,使儿童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比如,在一些访谈中,调查者让儿童说一句最想对家长说的话,有的孩子就说“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和我聊天”,“我最高兴的事是爸爸妈妈我们一家人去公园玩,可是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在同伴交往中,流动儿童也敏感地感受到对他们的歧视,比如有的孩子说“一开始他们还和我玩,但是我领他们到家里一看我家的房子这么破,他们出来后就不和我玩了。”家长忙于生计,与孩子的沟通少,儿童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和同伴的社会交往需要也得不到满足,其结果是,有的孩子自卑,有的孩子放任,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

  第四是价值观和道德观问题。流动儿童在思想品德、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明显受特殊家庭环境的影响。流动儿童大多跟随父辈来自农村,接受了传统观念、习俗和生活方式,而他们每天所见所闻却是城市里铺天盖地的商业信息、文明规范和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们在异乡的生活中,经常受到异己的城市文化的排斥。再加上一些体制性的歧视和限制等不公正的待遇,流动儿童在逐渐接受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同时,往往怀着深深的自卑感和不满。由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同程度的缺席,这种传统和现代的价值冲突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只能由孩子自己来解决,很容易形成一种“边缘人”的心态,与城市生活产生隔阂。据调查,10%流动儿童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约75%的流动儿童经常出现摇摆性,行为表现不稳定;15%上进心不强,甚至沾染不良风气。城市可否成为我的故乡

  流动儿童的基本数据可以统计,但每个流动儿童面临的具体问题却无从计算。这些需要在一个稳定环境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流动儿童,期待着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他们的父母不同,这些孩子在城市的环境中长大,有机会享受城市提供的优越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他们很喜欢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希望能够成为城市的一员。在现有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在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彻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形成归属感,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呢针对前面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应该尽可能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对在公立中小学借读的学生,严格收费标准,放宽借读条件。对现有的民工子弟学校,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纳入到本地教育管理系统中,使之规范发展。同时,要控制学生流动,建立严格的适龄儿童少年流动管理制度,减少辍学率。从而使他们不仅具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也具有平等的获得学业成就的机会。

  另一方面,应该关注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给他们更多的关爱。首先,在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父母应该尽量抽出时间,提高自身素质,与孩子进行亲情的交流,并用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影响孩子。其次,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要对孩子们一视同仁,提供一个宽松、积极、朝气蓬勃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孩子家长的沟通。再次,社区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要关心职工、居民的家庭教育问题,……特别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2003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在通知下发至今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京、重庆、郑州、济南以及江苏的南京、扬州等城市出台为城市流动儿童受教育开绿灯的消息陆续见诸报端。这无疑是问题解决的良好开端。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城市流动儿童是少年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不少人会成为未来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应该受到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关注。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流动儿童的研究和行动中来,让流动儿童即使在异乡,也能同样体味到故乡的温暖,在一个健康、温馨、稳定的环境中快乐地沐浴阳光雨露,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打印] [关闭] [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湖南嘉禾沈阳拆迁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