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原逐鹿更争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7日08:15 光明日报

  ——超常规发展的中原工学院

  “试看乾坤谁主宰,中原逐鹿更争雄”,在高校云集、名校林立的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中原工学院,这所已有近50年历史的高等本科院校,近年来,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以超常规的发展态势、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逐鹿中原的佼佼者,中原工学院的超常规发展,已引得社会广泛关注。

  成立于1955年的中原工学院,原名郑州纺织工学院,原属国家部委,1998年改为与河南省政府共建。2000年,更为现名。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占地1360亩,分北校区、南校区和西校区三个校区,下设广播影视学院、亚太国际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四个二级学院和信息商务学院民办独立学院。学院设服装系、艺术设计系、纺织工程系、能源与环境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工商管理系、数理系、材料系等15个教学系部,拥有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企业管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个硕士点,开设艺术设计、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旅游英语、播音与主持艺术、服装工程等32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实现了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实力的大幅提升。现有在校本科生13000人;32个本科专业;2003年首次申请就取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申报的5个硕士点全部通过,学院的办学层次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多学科发展的办学格局。

  提出开拓创新的动力观,实施跨越式发展

  学院明确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坚持高质量教学立校,高效率管理兴校,高水平科研强校,高品位校园美校”的独特办学理念,引领了学院的快速发展。

  学院在实施十五规划期间,坚持“以规模拉动为龙头,努力优化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更大办学效益”的工作思路,以教育思想观念推动教育创新,努力探索教育发展的增长点和深化改革的突破点,在学院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上,以“不进是退,小进也是退”的紧迫感,不断增强跨越意识和机遇意识,审势、顺势、造势,敢于迎接挑战,挖掘潜在优势,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优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施跨越式发展。

  为适应学院跨越式发展对科研规模的要求,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教职工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科研激励制度,如加强对纵向科研课题的配套经费和投入;设立科研启动经费,对新调入的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予以支持;高级职称教师实行学术休假制度;对高层次科研成果给予重奖,对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每篇论文分别奖励10000元、8000元等。上述制度和措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另外,学院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促进学院科研创新团队与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建立科研战略联盟,共同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联合建立研发机构,迅速提升学校科研工作的层次和水平,2003年下半年以来,已重点支持五个学科与国内一流高校及其知名教授建立科研战略联盟,科研水平迅速提高,2004年一次成功申请63个省级科研课题。

  树立特色办学的质量观培养创新人才

  特色之一 学科:突出重点交叉渗透

  抓学科建设龙头,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学科作为学校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的基本平台,在学校工作中发挥着“龙头”的作用。近几年来,学院根据“优势学科做强做大,新兴学科形成亮点”的要求,以申硕为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加速学科整合,着力构建工、管、文、理、经、法六大学科模块,形成了“重点突出,交叉渗透,板块联动,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新格局,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2003年学院首次申报硕士授予学位资格获得通过,申报的五个硕士点全部通过,其中纺织材料及纺织品设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两个专业填补了河南硕士点空白,最近,这两个学科又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现在,学院学科门类达到6个。本科专业达到32个,增加了理、经、法三大学科门类,建成了工、管、文、理、经、法6大门类的学科框架。与此相对应,教学单位得到扩充,由2001年的13个教学单位增加到现在的20个教学单位。

  特色之二 专业:协调互补打造品牌

  学院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立足于实际,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坚持将传统专业办出水平,新上专业办出特色,实现以特色创新,以特色取胜,在专业的交叉与融合中催生新亮点,在整合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通过专业的综合交叉与延伸,改革专业过窄、过死、过于陈旧的状况,形成了一个有较大覆盖面和结构优化,协调互补、充满活力的专业群体。在交叉学科中寻求发展,根据纺织、机械和化学的天然联系,积极发挥学院传统专业的优势,进行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相继开设了轻化工程专业、纺织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设计专业的一个方向、电子商务、网络安全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个方向 等专业。

  学院领导认识到要使自己的专业有生存的空间,在同类专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保证打牢基础、拓宽领域的前提下,确立自己特色的明晰的专业方向。中原工学院把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方向、装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专业方向;在原有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服装营销方向等从而使本学院的专业与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区分开来,形成了“人无我有”的鲜明特色。

  纺织、服装一直是学院最具特色的专业,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根据全国和河南经济发展的需要,学院在学科建设上突出纺织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投身于技术改造和革新方面的研究,为河南经济和纺织行业的振兴作贡献。目前,纺织学科形成了由7名教授、29名副教授组成的学术梯队,具备了较强的研发实力。学院和郑州市投入近千万元资金,建成了由国家工程院院士梅自强任主任的市级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学院原有的河南省纺织服装CAD研究开发中心、河南省静电检验测试中心等研究机构一起,形成了学院纺织学科重要的研发基地,并承担和完成了多项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在专业特色上,学院利用服装设计服装表演方向是全省唯一的本科专业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高级别比赛,应邀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扩大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近年来,服装表演专业方向的名片效应已经形成,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也因此不断得到提高。近几年,学院加大对纺织、服装专业的投入力度,注重培养和引进拔尖人才,积极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全力打造纺织、服装名师。塑造优势学科,使这一传统专业在河南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毕业生在全国持续“热销”。

  特色之三 服务:以人为本全程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跟踪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生活就业压力的加大,不少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出现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院于2001年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由专职老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并连续开展了两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在宣传周期间,学院请心理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心理辅导,并举行了大型的现场心理咨询与辅导。

  一年来,学院邀请多名心理学专家来校讲学,并对8000多名学生进行了量表测试,与2000多名学生进行了交流和个别辅导,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了以“塑造健康自我”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依据。心理健康宣传,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更形象的、更全面的心理健康的知识,从而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迎接更新更大的挑战,战胜自我,挑战自我,学会积极的心理调适方法,圆满、顺利、健康地完成大学学业,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自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成立以来,学院对近四百名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了连续调查,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防范于未然,同时,学院还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心理健康辅导守则,对来访学生的情况采取保密措施,给来访学生一个宽松的倾诉环境,辅导老师用专业知识,细致耐心的服务为来访者解除心理困扰。

  助学帮扶“保险化”。为切实解决困难生的生活学习问题,学院制定了《中原工学院爱心工程校内贴息贷款条例》和《中原工学院爱心工程校内贴息贷款细则》,针对学院全日制本、专科困难学生提供校内贷款,每生每年可获贷款10002000元,学生不用支付利息,并在毕业后两年内还清即可。在资助困难学生方面,除了颇具特色的爱心工程校内贴息贷款政策之外,学院每年均向学生提供3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学生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收入,以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另外,还有特困生一次性临时补助,新生入学的“绿色通道”,即新生在入学时通过缓交学费、校内贷款的形式先入校学习,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退学。

  就业服务“全程化”。学院就业工作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多年来一直在为毕业生提供着优质、高效的服务。学院在1997年即成立了单独的就业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就业工作。对新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面向全体在校生,分年级、分专业进行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咨询、测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业、专业、职业之间的关系,及早开始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职业探索,有目标的提高自己,发展自己。面向全体毕业生学院坚持普及就业指导课程,使所有毕业生能够客观认识自己、了解政策、掌握科学的方法技巧,既不盲目求高、也不委屈就低地找到较合适的工作。学院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就业保证。学院十分重视就业信息收集,每年提供的有效就业需求岗位信息均远远大于毕业生的数量,不仅能够保证毕业生在不十分挑剔的情况下顺利就业,还有一定的选择空间,许多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多年以来,学院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普通本科生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80%以上,2003年有一半以上的本科专业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涉及面很广,从政府公务员、学校教师,国企、民企、私企、外企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及部分自由职业者等均根据个人的意愿进行了选择。

  特色之四 培养:注重创新提高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学院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把专业学习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科学研究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院安排教师和学生到生产单位参加生产实习,了解企业生产动态,更新师生的知识,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邀请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介绍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情况和科技动态。既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实际锻炼,又更新了教学内容。试行科研学分和创新学分,要求学生参与科研,并设立学生科研基金,鼓励学生科研,收到了较好效果。在2002年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竞赛中,学院有5件作品获奖,其中一项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奖。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工学院大学生荣获两个一等奖,在非重点院校中成绩突出。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先后组成100多个团队分赴厂企、农村等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02年学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此外,学院不断开展政治学习、“两课”和形势政策教育,贯彻落实“公民基本道德建设纲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继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政治灵敏性。在2003年11月份,学院组织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打造诚信校园”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月活动,通过举办民族文化知识竞赛、民族精神专家论坛、“诚信与大学生”主题征文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政治素质。

  特色之五 社团:大力培育注重指导

  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在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同时,学院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己成立了40多个学生社团,特别是在艺术类社团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先后共投资20多万元,1995年组建的大学生管乐队,圆满完成了河南省1998、2000、2002年第六、七、八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的礼仪演出任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此外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还成立有舞蹈队、合唱团、话剧社、电声乐队等团体,聘有专业老师进行定期指导,在校内外的各类大型文艺演出中都有出色表现。一系列的校内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为学院大学生参加省、市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打下雄厚的基础,在连续三届的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中,学院共获特等奖l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28项。在2002年的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院团委还被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团省委授予优秀组织奖。

  坚持“海纳百川”的人才观 超常规引进人才

  “大学之大,不在乎大楼,而在乎大师”。学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提出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发展留人、环境留人的多方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干事业、谋发展的平台。把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学校工作的战略重点,不惜代价,不遗余力,不留遗憾,全力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切实做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大力度培养人才,灵活机制激励人才、营造环境留住人才,学校出台了《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暂行规定》、《中原工学院在职教授博士优惠政策》、《中原工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鼓励现有教职工提高素质和学历,不仅极大地激起了教职工进一步深造的积极性,而且确保了他们能够学成归来、报效学院。学院规定,对攻读学位的教师,在读期间发放最高达1000元/月的补贴,学费、差旅费、住宿及其它费用等大部分由学院报销毕业后返校工作的,提供住房、科研启动经费和生活补贴,博士还配备手提电脑,并享受每月1500元的专项津贴。2002年以来,学院连续两年保持年度引进教师超过100人的幅度,2002年,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为特聘教授并兼任学院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11月学院举行盛大仪式,从全国一次性聘任21名博士来院任兼职教授。2004年4月17日18日,来自全国45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18个省市的140多名博士来学院考察、联系工作,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郑州市领导参加了欢迎仪式,先后有20名博士加盟学院。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作出批示,予以肯定和鼓励。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2004年元月以来,引进教授4名、42名博士先后到学院签约工作。

  目前,学院聘请的兼职教授已达50多名。他们定期到学院从事教学指导、科学研究和咨询工作,在学院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1年以来,学院共引进教师260名。学院教师达到650多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38人,硕士以上学历280多人,师资队伍从数量和结构上均出现了很大改观。

  为培养吸引高层次人才,学院日前制定了20032010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推出了“312”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即至2010年引进和培养30名左右居国内本学科先进水平的院级学科带头人,带动一批硕士点学科达到培养博士生的学科水平,并居省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引进和培养100名左右居省内本学科先进水平的系级学科带头人,完成本院35个以上硕士点学科的建设任务;引进和培养200名左右学术骨干和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成为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骨干。学院党委书记谢振山说,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吸引高层次人才,上规模、上水平、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2004年,学院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两栋住宅楼,专门用于引进博士、学科带头人,今后四年,学院计划再投入5000万元,专门用于人才队伍建设。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院更新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加强基本队伍建设的同时,注意兼职队伍的建设,先后聘任高层次人才为兼职教师100余人,他们有的定期来校讲学,有的每年来校进行为期1-2月的教学、科研工作。这对浓厚校园学术氛围,培养中青年教师起到了积极作用。

  抓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跨越发展坚实保障,为拓展办学空间,创造整洁优美的育人环境,学院切实加大基本建设力度,加快新校区建设,新征土地940万亩,两年来新增建设面积23万平方米,在校园建设过程中,高起点、生态化,大力实施校园绿化、美化工程。

  确立借助外力的办学观 提升办学实力

  扩大对外开放,更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利用校外的优质资源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是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所积极倡导的办学思路。

  近几年,学院加快开放式办学步伐,广泛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促共进,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在师资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并与俄罗斯伊万诺沃纺织大学、英国UMIST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合作办学项目。2001年开始,学院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厅联合创办了广播影视学院。2002年,英国时驰有限公司与学院联合创办了亚太国际学院。亚太国际学院采用国外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运行,聘请香港理工大学教师授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3年,学院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单位联合创办了信息商务学院。该学院为民办性质,是独立法人,财务独立核算,是学院开创办学新途径的一个大胆尝试。目前,亚太国际学院和信息商务学院均已招生,并进入了正常的运转阶段。2004年,学院与在全世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英国UMIST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现正在筹建国际教育学院,2004年计划招生300人。此外,学院还与俄罗斯伊万诺沃纺织大学联合培养留学生,与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开办网络大学等。一个多元化、富有生机的崭新的办学机制正在形成。

  多元办学体制,为学院注入无限生机。学院主动贴近社会,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打破单一的办学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开放式的办学新体制。实现了由“一校一制”到“一校多制”的转变,资源得到优化和高效利用,扩大了办学规模,拓展了办学途径。

  坚持“超常规”的发展观 实现学院腾飞

  2004年4月召开的学院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建设和形成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今后几年,学院将着重建设和形成“五力”,实现综合实力的跨越式发展。这“五力”就是以奋斗目标、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为主要体现的师生员工的凝聚力;以人才、团队和基地为依托的知识创新能力;以名师、特色专业和优质课程为支撑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以追踪前沿、开展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主要手段的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以生财、聚财和管财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雄厚财力。

  2010年,学院要实现以下标志性目标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张,本科专业规模稳定在50个以上,在校本科生达到20000人,在校研究生达到1000人;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硕士点达到35个以上,力争取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教师总数达到1100人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00人以上;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跃上新台阶,打造一批名牌专业,取得一批高层次的教学成果,在人才培养上形成突出的特色;把学院建设成以工为主,特色显著的多学科大学。坚持为中原崛起服务,为本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强有力的人才作支撑,必须有良好的教育作基础,高等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龙头,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学院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已形成特色,在纺织服装、机械、自动化、建筑环境、材料工程、艺术设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聚集了一批专家。学院一定要发挥优势,选准科研方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并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中原崛起贡献力量。

  群雄逐鹿,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工学院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实践证明,独特的办学理念、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昂扬向上的校园气氛、勤奋严谨文明的校风、学风,是其走向成功的根本所在,也会在未来竞争激烈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谱写出最新最美的篇章。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湖南嘉禾沈阳拆迁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